【生于1949】他39年“拆”了3千多台火车头(2)
相较于国产机车,进口机车的检修着实让曹均宽头疼了很多年。“手抬肩抗全靠人力拆卸,大修的各种工艺不太了解。不该拆的拆了,该拆的不拆,拆了的装不上了,很郁闷。”曹均宽回忆,当年的工具太落后,不过好在还有个吊车。进口机车拆了之后工程师才开始画图,虽然有图纸但看不懂外文,只有不断摸索。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汇储备不足,再加上西方国家严密的技术封锁,宝鸡电力机车段度过了异常艰难的一段岁月,机车上很多待换配件只能用国产的代替,曹均宽和工友们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宝鸡机车检修厂检修车间原包修二组部分职工合影,左1为李钰明。宝鸡机车检修厂供图
1949年3月19日出生的李钰明,是个“铁二代”,河北磁县人,比曹均宽早两年参加工作,接班进入铁路系统,其父亲在当年西安铁路运输学校任教。与曹均宽是同一单位、同一车间、同一班组的工友。
李钰明介绍说,刚参加工作时,全段共有25台法国进口6Y2型电力机车,还有4台国产6Y1型电力机车。
当年,两种型号的电力机车在秦岭至凤州区间运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运输效率,但6Y1型机车却因关键质量问题经常“趴窝”。6Y2型机车引燃管、牵引电机等部件也是故障频出。
“每个引燃管有水桶般大小,一台车有12个引燃管,其作用是通过整流,将接触网上的2万5千伏单相工频交流电转变成机车所需的直流电。”李钰明说,随着铁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后来的检修过程中,技术人员提出引燃管“改硅”方案,即将引燃管整流改为先进的半导体硅整流,并奔赴全国各地寻找制作半导体材料的厂家,先是与北京整流器厂合作,后又联系西安一家整流器制造企业联合研发。
为此,单位还专门成立了制造二极管的半导体小组,并与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采用当年世界最先进的硅半导体技术,成功完成了“改硅”方案,提升了机车运用性能,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首开进口机车配件国产代用的先河。
李钰明检修法国进口的6G型电力机车。宝鸡机车检修厂供图
为了打破宝成线铁路运输瓶颈,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决定从法国进口一批6G型电力机车。曹均宽与工友王力等人于1972年被派往上海接车。
技术人员在对法国机车进行验交时发现,机车变压器线圈存在设计缺陷,将会影响行车安全。问题提出后,法方代表起初予以坚定否定,认为他们的技术不可能出现问题。后来,在技术人员的一再坚持下,法方派来了该型变压器的设计师前来解释,经过激烈辩论,在有力的证据和事实面前,法方不得不承认设计有问题,并答应赔偿一笔外汇。
机车验交过程中,曹均宽同法方代表有过一段短暂的工作接触。曹均宽坦言,虽然听不懂法语,但法国人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技术水平,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除了法国领先的技术外,还带来了很多当年先进的检修工具,有的工具见都没见过,比如套筒扳手、吸锡器等,确实很好用。 “如此,只有奋发图强。”曹均宽暗暗对自己说。
现在的宝鸡机车检修厂检修车间。宝鸡机车检修厂供图
在摸索中进步,在实践中积累,在学习中成长。宝鸡电力机车段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大事要事”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