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季,我们似乎实现了“睡眠自由” 却依旧睡不好
宅家季,终于睡够8小时,我却依旧睡不好
即便宅在家中,白天还是要保持比较规律的生活状态,做一些事,做一些运动,醒得好才能睡得好。
------------------------
这一个白天,章熙蓓嘉已经睡了三觉。当夕阳西下,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都乱了,上班时候最晚8点要起,现在9、10点钟才起。白天太好睡,晚上舍不得睡。疫情期间,所有人的时间都乱了,我妈快60岁的人,熬夜看剧。午夜两点,我扭头问她怎么还不睡,她才恍然大悟,还眼冒金光,兴致勃勃”。
宅家季,我们似乎实现了“睡眠自由”,心心念念的睡够8个小时不是梦。可是,我们似乎并没有睡好。
失去外在约束,我们更倾向晚睡晚起
近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以1月1日至2月29日为时间段,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民“宅家”的睡眠情况。
白皮书显示,宅家前,90%的人在晚上8点到12点间就寝;宅家期间,零点以后就寝的人超过50%。与晚睡相对应的是晚起,宅家期间,28%的人将懒觉持续到9点-12点,失去早起动力的人比宅家前增加了21%;80%的人有晚睡习惯,16%的人几乎天天晚睡。
都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然而成年人的困惑在于,道理我都懂,为什么还是睡不好这一觉?白皮书显示,8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重视睡眠,63%的人认为应该坚持8小时规律睡眠,但这也挡不住同一批受访者中八成人士晚睡。
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张斌表示,影响睡眠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生物需求;二是外在的社会因素,比如上学、上班。
关于睡觉,科学家很关心。有一个经典的“自由运转”(free running)实验,隔绝一切外在影响,包括自然光线和社会因素,让人们“放飞”自我,跟着感觉去睡觉。实验发现,从生物需求上,人们通常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晚睡倾向,也相应地晚起半个小时,而且“一天”度过的时间比24个小时稍长一些。
而对社会因素的研究发现,根据统计,1900年,人们一天的睡眠时长是9.5个小时,100多年后,现代人理想化的睡眠时长只有7个小时,人越睡越少是一种趋势——这证明了社会因素的强大影响。
张斌说,因为疫情,人们已经在家宅了两个多月,即便复工也有很多人在家办公,失去了上下班时间的严格限制,实际上就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因素,让人更接近“自由运转”。于是,人越睡越晚,也越睡越久,这是内在生物性的一个表现。
睡前时间如此美好,但睡得多并不代表睡得好
斯琪是一名媒体编辑,最近关于疫情的新闻太多,结束一天的工作可能就到了午夜时分。“我都干了一天活儿,得有点自己时间”,于是刷刷微博、朋友圈,看看剧,就到了凌晨两三点。
亚男,两个孩子的妈,原先孩子上学,只需要准备早餐和晚餐,白天都是自己的时间;现在孩子在家上网课,她不仅要“伺候”一日三餐,还要“陪读”。好不容易忙完一天,感觉属于自己的时间终于来了,于是不想睡觉,看书听歌看电影,直到午夜。
睡前这段时间究竟有什么魔力,让人们舍不得去睡?
白皮书分析了“人们在睡前做什么”这一问题:47%的人关注公共卫生消息;46%的人刷微博、微信关注时事和娱乐消息;另有46%的人用微信聊天。此外,对“如果睡不着会干什么”这一问题,61%的人选择“玩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