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是舶来品吗?其实还有这些古老饮食文化……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3日电(记者 上官云)随着复工复产工作有序推进,近日,多地餐饮业按下“播放键”,也恢复了堂食服务,同时实行一人一桌、公勺公筷等措施,舌尖上的防疫毫不放松。
近一段时间以来,文明用餐、推行分餐制的相关呼吁越来越多。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分餐制,慢慢过渡到会食制,最后演变为如今流行的合餐制。事实上,分餐制确实是一种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而它的推行,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资料图:图为福州一餐厅开始堂食试营业。 张斌 摄
古代分餐而食的传统
说起分餐制,可能很容易被认为是“舶来品”。实际上,中国很早就有分餐而食的传统。
《周礼》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
按古籍记载,铺设好坐具后,作用类似小餐桌的“案”“几”等分别放置在筵席之上,一人一案,西周时期的贵族们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
两汉时期,分餐制得以继续传承。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举案齐眉”的典故也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古老的分餐制。《后汉书·逸民传》记载,隐士梁鸿与妻子孟光相敬如宾,孟光为梁鸿准备食物,奉上食物时会将食案举至额前,以示敬重。
需要注意,分餐与合餐在同一时代可能共存。《礼记·曲礼》提到“饭黍毋以箸”“共饭不泽手”,有说法认为,这表明当时人们吃饭没有筷子,食物装在碗里一起吃,所以得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卫生。
资料图:3月14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重庆部分餐厅有序恢复堂食供应,不少市民戴着口罩前往排队吃火锅。 周毅 摄
合餐制如何渐渐流行?
而合餐制的流行,也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会食制”是其中的一个过渡。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介绍,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发展到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制,“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
有一种说法认为,会食制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桌大椅的出现。唐代,少数民族的椅凳传入中原,当时叫“胡床”、“胡坐”,餐桌腿椅腿全部变高,围桌就餐的形式开始普及。
到了宋代,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按照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那时已出现了“白席”,即帮主人下请帖、安排座次以及歌说劝酒的人。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接受了合餐制。《分餐: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中提到,到了明清时候,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
文明用餐成关注焦点
实际上,时至今日,关于分餐制与合餐制的讨论一直都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也提醒人们思考如何实行分餐制等相关问题,文明用餐又一次成为关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