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政策最终敲定 禁野令下东北林蛙养殖业何去何从(4)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08 14:56:57
浏览

  “旱亮子”是东北方言,指用来捕捉东北林蛙的塑料膜。每年秋季东北林蛙下山越冬时,捕蛙人用一米多高的塑料膜在山腰设置屏障,阻碍东北林蛙下山,以进行捡拾。

  报道认为,这是一种灭绝式的猎捕手段,使用者既有偷蛙人也有养蛙人。央视财经频道的报道还提到,不少养殖户与林业部门通常只有一纸养殖合同书,缺乏法律所要求的种蛙产地证明、检疫证明、市场经营许可等手续,实际上是“以养殖为名,行猎捕之实”。

  报道发出第二天,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坚决禁止猎捕林蛙加强野生动物管理的紧急通知》(黑政办规〔2018〕55号,下称55号令),要求对东北林蛙越冬地、迁徙通道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拆除“旱亮子”,保证迁徙通道畅通。55号令还提到,要坚决禁止以养殖名义非法捕捉野生东北林蛙的行为,并将2018年秋季至2020年底设为野生东北林蛙恢复期,禁止猎捕和经营野生东北林蛙的活动。

  伊春养殖户崔世强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东北林蛙养殖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55号令限制养殖和回捕,对不少养殖户造成了致命打击。

  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名誉院长马建章专门给黑龙江省政府写了一封《关于加大行业整顿和规范力度、推动林蛙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建议信提到,受55号令影响,整个伊春地区养蛙户损失在2亿元以上,全省养蛙户损失在6亿元以上。

  马建章表示,2018年11月18日应部分东北林蛙养殖户请求,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组织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在座谈中我们发现,‘灭绝式’捕猎言过其实,目前看,林区确实存在违法捕猎东北林蛙的行为,但多是三五成群的散户和个人。绝大多数养蛙户只是捕捉利用已经发育到一定大小的成年蛙,将未成年蛙集中到越冬池越冬,第二年放归至所承包的山林继续成长。”

  针对“旱亮子”的争议,田秀华解释称,这是养殖户回捕东北林蛙的必要方式,“如果不用‘旱亮子’,很难对分散的东北林蛙进行回收。冬季不少河流干涸,东北林蛙找不到水源很容易死掉。跟盗猎者不一样的是,养殖户使用‘旱亮子’时通常是‘抓大放小’。”

  55号令对东北林蛙养殖业带来的影响持续至今。“说我们只抓不养、掠夺野外资源,我们养殖户不服。”伊春养蛙人崔世强反复强调,虽然东北林蛙是半人工养殖,但付出的心血并不少。他说,他所承包的林区东北林蛙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达到了泛滥的程度。

  从“学会”到“产业协会”

  2018年10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保护繁育与利用委员会,取代了之前的养殖专业委员会。据张朝亮介绍,保护繁育与利用委员会原计划下设17个分支机构,包括已经成立的蛇类、蛙类、雁鸭类养殖专业委员会和计划成立的鸟类、龟鳖类养殖专业委员会等。

  蛙类养殖专业委员会是2019年3月在东北林业大学成立的,取代了之前的蛙类专业委员会。

  张朝亮解释说,之所以更名,“是因为野生动物养殖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每年产值达到5000多个亿,原来委员会的职能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了,所以原国家林业局授权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转变养殖专业委员会的职能”。

  据张朝亮分析,这些分支机构原来是“学会”性质,成员以学者为主,工作内容聚焦于学术研讨和养殖技术的规范和推广;重新成立后,分支机构的性质转变为“产业协会”。

  “一个明显变化是,分支机构的领导由原来的学术专家变成了老板。”张朝亮说。以蛙类养殖专业委员会为例,主任一职由此前的学者赵文阁,改为商人张凤春出任。后者是黑龙江省四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该企业的主要业务正是东北林蛙养殖与销售。与此对应,蛙类养殖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由学术层面拓展到具体的行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