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上百家工厂停工停产 疫情下汽车产业链承压增大
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上百家汽车整车工厂和零部件企业停工停产——
疫情下全球汽车产业链承压增大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忠阳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使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不再稳定,进出口双向承压。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国内汽车及零部件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压力也在缓解。专家建议,中国汽车工业在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同时,还要掌握核心技术,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竞争优势。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发布消息称,雷诺拟将其持有的东风雷诺50%股权转让给东风汽车集团,东风雷诺停止雷诺品牌相关业务活动。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原本就不景气的汽车产业更是雪上加霜。从整车生产企业,到零部件生产企业,再到经销商,全球汽车产业链都在承受着巨大压力。
全球产业链承压
汽车生产涉及上万个零部件,不仅产业链长,而且全球化程度高,很难离开全球产业链支撑。
“最初是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停产,冲击了全球汽车产业链。”工信部赛迪智库规划所工业投资研究室副主任李杨说。
从全球汽车产业链来看,此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对中国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很大的跨国整车企业,另一类是在中国开设多家工厂的跨国零部件供应商。
“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国外疫情加速蔓延,这一情形发生反转。”李杨说:“近期欧美多个重要零部件厂商停工,又使得国内相关企业零部件面临断供风险。”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表示,虽然绝大部分零部件都可以在国内采购配套,但也有极少部分零部件还需要进口。
“车企进口零部件库存一般在1周至2周,但其一级供应商以及上游每个环节都会有一定的库存储备,再加上运输库存,基本可以保证车企1个月至2个月的安全生产。”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记者:“如果供应商停产持续较长时间,无疑会对国内汽车市场带来一定冲击。”
与进口零部件断供风险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国内企业出口受阻。由于国外疫情蔓延,产品交货时间正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2月份的情况是海外客户催我们交货,3月份以来变成了我们催客户收货。”一位零部件供应商向记者反映:“现在我们已全面复工复产,但海外客户多处于居家办公或者暂停上班的状态。出口货物到了码头却找不到人去提,滞港风险加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上百家汽车整车工厂和零部件企业停工停产。疫情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不再稳定,进出口双向承压。
替代风险有多大
韩国、日本的部分整车厂停产后,有报道称韩国现代线束供应商悠进电装、本田刹车踏板供应商伟福科技都曾表示,将把部分在中国的产能转移至韩国及东南亚、菲律宾的工厂。有报告指出,需密切关注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替代和松动风险。
如此“去中国化”可行吗?
据了解,目前中国有10万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全球8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专家表示,中国建立起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前后花了三四十年,而且还是在市场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才完成的。跨国汽车公司当然可以撤回美日欧生产,但成本会居高不下;转移到东南亚等国,短期内产业链很难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