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网课变网游问题突出 专家建议严审用户身份(2)
陈音江分析,未成年人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无论是学校的课程作业,还是校外的教育培训辅导班,一般都会使用到网络电子设备,再加上部分网游企业只顾追求经济利益,忽略自身社会责任,有的甚至故意诱导未成年人反复充值,给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留下了隐患。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网络直播也逐渐成为未成年人的新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直播用户规模达5.6亿,即我国40%的人、62%的网民都是直播用户。除了以往的演唱会直播、真人秀场直播、游戏直播、体育直播,目前各种学习、消费、泛娱乐等日常生活场景直播越来越多。
陈音江说,实践中,大多数直播软件都设置了打赏功能,用户可通过绑定微信或支付宝等方式购买平台提供的礼物,送给正在直播的主播。有的直播平台甚至需要用户购买虚拟货币,才能观看直播。不少网友为自己喜欢的主播一掷千金。有的未成年学生趁家长不注意偷偷花数万元打赏心仪主播,有的政府官员违法挪用数百万元公款为主播打赏等新闻屡见不鲜。
但目前有关网络直播的监管,主要停留在对直播内容的审核和治理方面,如查处网络直播过程中出现价值导向错误、低俗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内容,而在未成年人冲动或非理性打赏方面,仍然缺乏有效引导和规范应对。有的直播平台虽然在“充值协议”中规定,年满18周岁或已年满16周岁且依靠自己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用户才能打赏,但在实际操作中,用户只要绑定了移动支付方式就可以充值打赏,根本不需要用实名认证和身份核实。
防止学生沉迷网络
从根源上堵住漏洞
事实上,关于上网课可能让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教育部在在线教育的部署中已经注意到了。
“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非常不利的影响。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前两年曾经专门发出通知,指导各地就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工作作出部署。”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说,这次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停课不停学”工作部署的时候,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作出了相应的安排,指导各地积极做好相关工作。
比如,指导各地要求学生合理安排网上学习时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合理确定网上学习时间,统筹做好各科学习资源用量用时,避免学生网上学习时间过长,影响身心健康。
再如,发挥家校协同的作用。教育部专门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制定了两个建议:一个是给学生们居家学习生活的建议,一个是给家长指导孩子居家学习生活的建议。建议中小学生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做到合理有度,要在家长的指导下,与家长确定好每天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时段与时长。
陈音江认为,应当从根源上堵住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和非理性打赏的漏洞。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指导意见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游或直播打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返款项应予支持。
“这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已经迈出了积极一步,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想办法提升网课效率,通过严格审核用户身份、控制登录时长、限制未成年人打赏等手段,从根源上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和盲目打赏问题。”陈音江说。
陈音江还建议,发挥社会共治力量,营造健康诚信的网络环境。当前各种新型经济业态层出不穷,各种消费纠纷问题持续增多。网课、网游和网络打赏问题非常复杂,涉及网络、教育、游戏等多个方面。“单靠哪一个监管部门包打天下,显然并不现实。只有充分发挥各行业监管部门的优势,形成有效监管合力,才能既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又促进电商新兴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