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看了什么?(2)
△于都县的这座客家民居——刘次垣民居建于清代,约有两百年历史。它曾经是红军部队集结出发时的临时居所中的一座。墙壁上的许多红军标语保存至今。(央视记者沈忱拍摄)
△刘次垣民居中的一扇门,只剩了半块门板。《时政新闻眼》发现,这座民居中的许多门都缺失了门板。(央视记者沈忱拍摄)
△阁楼上的一些房梁已被锯走。住户将它们送给红军搭建渡河的浮桥。(央视记者沈忱拍摄)
△这座民居没有门板,夜不闭户,就这样过去了85年。(央视记者沈忱拍摄)
△居住在这里的李美珍老人,今年已经92岁了。她嫁到这里以后,才知道家里缺门少梁的缘故。(央视记者沈忱拍摄)
当年,为支持红军渡河,于都河沿岸群众倾尽家中木材,捐出门板、床板甚至棺木的不在少数,最终在约30公里的河段架起了5座横跨600多米宽水面的浮桥。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中再现了军民为避免敌机侦察被发现,在夜间搭建浮桥的场景。(央视记者郭晗光拍摄)
△中央红军出发纪念馆再现于都老人将自己的棺木捐给红军搭浮桥的场景。(央视记者郭晗光拍摄)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门前,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周恩来的感言:“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这是周恩来当年在得知于都老人将棺木捐给红军搭浮桥后发出的感慨。(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历时9天,分别从于都县城东门等8个渡口过河,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央视记者拍摄)
△这是位于于都县城的毛泽东旧居——何屋,也是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1934年9月中旬,毛泽东从瑞金来到于都,就住在这里的东厢房。10月18日,毛泽东离开何屋,从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开始了长征。(央视记者沈忱拍摄)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习近平见了这9位代表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习近平和9位红军后代及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亲切见面。
总书记动情地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变好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
△这是其中五位代表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留影。(央视记者荆伟拍摄)
今年99岁的段桂秀老人是目前赣州地区唯一健在的红军烈士遗孀。她的丈夫王金长1932年参加红军,1934年在福建作战时牺牲。1953年,苦等多年的段桂秀老人等来了丈夫的烈士证。为了临别时丈夫“等我回来”的一句承诺,老人始终没有改嫁。
△今年99岁的红军遗孀段桂秀老人。(央视记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