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题:将大运河打造成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解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新华社记者 安蓓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专家指出,规划纲要清晰勾勒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激活大运河文化基因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深入认识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逻辑起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编制起草小组副组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说,大运河贯穿古今、连通南北、跨越江河,承载了沿线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必将进一步激活大运河文化基因密码,为中华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廷皓认为,大运河文化带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带,必须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贯穿于文化带建设的全过程。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基础性措施,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坚实支撑。
密布河道水系构筑大运河绿色生态带
大运河因水而生,因水而起。吴晓华说,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好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和生态空间管控任务。
一是要加强较为长期的前期论证,逐步改善河道通水条件,科学恢复利用大运河历史上的连通河道水系,依现实条件择机复原部分大运河实体,不应急于以各类举措大幅改变现有通水通航能力。
二是要推动大运河沿线地区共管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协同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对大运河沿线景观环境有负面影响的产业产能,对其实行整改或腾退管理。
三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在大运河沿线两岸超前谋划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切实维护好大运河沿线绿色风貌,推动大运河沿线绿色发展见实效。同时,加强大运河与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的绿色关联,共同支撑构筑我国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独特文旅资源打造缤纷旅游带
大运河纵贯南北,沿线地区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和古城古都等构成优质独特的文旅资源。
吴晓华说,日益大众化、日常生活化、产品多样化的旅游不仅是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大运河水利、环保、生态等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口和促进力量。要依托大运河沿线独特的文旅资源和通达的水陆交通,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说,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高水平打造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要在文化内涵挖掘上下功夫,提炼大运河文化的独特基因与精神内核;要在丰富产品供给上下功夫,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和个性的旅游服务;要在品牌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要在完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提升运河旅游景观条件;要在推进融合拓展上下功夫,推动文化旅游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要在完善政策法规上下功夫,为大运河文化繁荣保驾护航。
发挥协调机制赋予大运河发展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