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里眼顺风耳”变成现实(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今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中,装列着新一代“海之星”雷达的“中华神盾”霸气亮相;今年4月3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二号0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作战群登场,装有机载预警雷达的“空警—2000”预警机飞在机群最前面……
这些尖端科技,离不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以下简称14所)在雷达研制方面的努力,让神话故事里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现实。近日,记者走进14所,探访这些高科技背后的故事。
“海之星”
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海域提供坚强后盾
2017年4月26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2017年6月28日,我国新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下水。下水那一刻,作为我国舰载主战雷达装备最重要的总体单位和研发力量,14所舰载雷达团队热泪盈眶。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的一个春天,一场海军舰载雷达研讨会在14所召开。会上,14所大胆提出全新的构想。经数年验证,“中华神盾”立项,14所负责研制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
“立项仅仅是舰载相控阵雷达的起步,作为我国海军有史以来技术水平最高、功能最强、系统构成最复杂的雷达,其研制道路注定不平坦。”14所首席专家邢文革2000年担任“中华神盾”雷达副总设计师,“先进T/R(无线收发系统)组件的实现,天线阵面的减重等等,都是摆在14所面前的拦路虎,而最大的难题是海杂波。”
所谓海杂波,就是每一朵浪花都会反射回波形成假目标,不计其数的杂波,让锁定真实目标变成“大海捞针”。面对这一困扰世界的难题,一些专家甚至断言“研制工作到此为止了”。
压力面前,14所人没有退缩。围绕破解“杂波干扰”的中心难点,试验队员夜以继日、艰苦作战。邢文革冷静分析后,决定开展大批量数据分析,从“试验还原”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他带领技术人员轮番出海,搜集海杂波数据。用了6个月的时间,14所终于攻克了这个世界级难题。当课题被专家论证通过时,邢文革流下了热泪。
团队成员把这套雷达系统亲切地称为“海之星”。如今,“海之星”被装备在“中华神盾”和航母上,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海域提供了坚强后盾。
“大蘑菇”
助力我国防空雷达从地面向空中飞跃
被誉为“空中司令部”的预警机,其发挥指挥作用的设备,就是背上那个大大的圆盘,这个“大蘑菇”里装的就是机载预警雷达。2001年,35岁的张良被任命为机载预警雷达总设计师。T/R组件是构成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主要部件,当时国际上相关技术和器件对我国严密封锁。要自主研制预警机,就必须实现T/R组件的国产化。
张良说,上机的载荷,“一克重量一克金”,为做到T/R单元的小型化,雷达电讯部门与结构部门用高层次的集成理念,选择了最优的顶层设计方法,终于使每个T/R单元轻了一公斤,增益指标比国外更好。最终,14所人整整研制出七代T/R组件,把T/R组件国产化的理想变成现实。
接下来的问题是电源。一直以来,在国产雷达中,机载产品虽体积小、重量轻,但功率也很小;地面雷达功率虽大,但体积也大。如何制造出一种发射机,既符合机载要求的小体积,又满足预警机大功率的输出目标,成了又一道难题。
14所团队成立攻关小组,各专业人员互相协作,慢慢地试材料,试散热方案。经过几轮专项攻关,终于实现在各种环境实验下都能满功率输出的目标,完全满足了机载雷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