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皓:大运河建设要统筹做到保护、利用与传承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5-29 15:49:12
浏览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专家学者围绕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沿线地区古镇古村保护、文化与旅游融合、促进运河文明中外交流等建言资政。从五届全国政协开始,一直以来,全国政协与大运河的保护利用保持着很深厚的情缘。积极推动大运河申遗和保护,凝聚了许多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智慧。

张廷皓:大运河建设要统筹做到保护、利用与传承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张廷皓在双周协商座谈会这样说——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将保护、传承、利用,三个工作统筹好,把这三个工作放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里面去考虑,和发展总目标联系在一起统筹。这是对我们整个文物保护上面的新要求。”张廷皓表示。

“这次统筹,是通过省部级联席会议的形式来加以统筹的。这个统筹里面,全国政协起着破坚冰的巨大作用。针对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是整个文物保护里面的阶段性目标。实际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大运河文物保护才走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张廷皓认为,运河沿线各省市在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原则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对于保护基础性作用认识还不足,问题不少。一些地方工程破坏老河道,严重影响了大运河遗产整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环境风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运河保护的规划执行不严,对攻坚管控要求不统一,而且缺乏各层级的协调机制。”

“比如,大运河沿线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聊城,不经批准,肆意拆建,大范围迁出原住民,把延续经济文化传承的生机勃勃的城市变成类似影视基地的舞台,晚上商户下班以后这里就成为空城,类似情况在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也有发生。”

“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大运河遗产和文物保护认知始终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综合研究和保护传承利用的效果。当前大运河保护发生问题,大都是监测不落实,反应不灵敏,信息不畅通造成的。文物局管理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要求这些信息要一个月汇总上报一次。面对目前比较严重的建设性破坏,这种方法只能是’事后诸葛亮’。”

针对存在的问题,张廷皓建议总结完善推广嘉兴经验,把大运河保护相关的监测要求纳入到航道水环境管理的共享共用监测体系,“保证信息做到实时、及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监视迅速、反应灵敏的监测体系。”

“总的来说,希望能够制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建设的规划纲要执行导则和评价标准,以防止建设性破坏。”张廷皓说。(整理 宋子节)

(责编:马昌、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