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片绿水青山(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2 08:17:48
浏览

  “如今,开车巡检时,经常会被突然窜出的山鸡惊到。”王双贵笑道。数十年的生态建设,在陕西秦岭、甘肃陇山和宁夏六盘山之间形成了一条广阔的林带,形成了动物南北迁徙的绿色通道,毛冠鹿、金钱豹等珍稀动物随之迁徙而来。

  环境好,日子才是真正好

  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曾是宁夏为沙所困的真实写照。但三面环沙的困境不仅没有打倒宁夏人,还让这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全区域草原禁牧封育的省区,全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全国首批、西北第一个完成红线划定的省区。

  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吴忠市盐池县,经过多年抗沙与顽强植绿,人进了,沙退了。

  “当年乱放羊,让我们受尽了沙害的苦。禁牧后圈养,虽然养殖成本高了,可环境好了,日子才是真正好了。”在盐池县高沙窝镇施记圈南台村建立养殖合作社的范志伟说,2012年,自己跟兄弟用打工积攒的30多万元建了一座标准化滩羊养殖园区,通过举办培训班,带领全村人学习技术,打开销路。如今,已有68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家庭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

  前不久,两兄弟自筹400多万元,营造高效节水灌溉农田和草原近1000亩,种植各类水保和生态树木3万多棵。生态好了,滩羊养殖规模达2万只,销售额实现近600万元。

  如今,“盐池滩羊”品牌日益响亮,成为盐池县贫困群众脱贫富民的“一号产业”。盐池县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接连捧回“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县”等荣誉。截至目前,盐池县林木保存面积达到385万亩,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绿装,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年扬沙天气由10年前的54次降低到现在的9次。

  向沙漠不断挺进的绿色,诉说着一代代宁夏人守护绿水青山的永恒誓言。如今,宁夏沙生植物已由最初的2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453种,并计划到2022年完成营造林500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构建祖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宁夏正阔步前行。

  

  昔日矿坑变花园

  本报记者 刘 峰 朱 磊

  站在贺兰山上望向大磴沟,沿沟道2000亩槐树林由南向北平铺沟底,风吹过,迎面扑来的是山间阵阵清风……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曾沿沟布设40家洗煤厂,到处尘土飞扬、道路泥泞。“与以前煤灰肆虐相比,现在完全变了样。”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一体化综合整治指挥部业务科长吴韶山说。

  位于石嘴山市的贺兰山北部,煤炭资源丰富。经过60多年的开采,山体满目疮痍,露着被铁铲、炸药与挖掘机刨开的“伤口”。2017年,石嘴山市痛下决心整治经年沉疴。封堵探洞、回填矿坑、拆除建筑物、种草植树……两年多来,石嘴山市共整治恢复了244处采矿破坏点。

  然而,矿山治理的艰难程度超出了想象。土层薄,撒上草籽,下点雨就冲没了;土壤含硫高,一些树种根本活不了。在治理过程中,石嘴山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办法,回填弃土弃渣,建设截、排水沟,仿生态种植草皮、苗木等。2019年,石嘴山市综合整治贺兰山干沟周边等6个生态修复工程和石炭井2个无主渣台,继续实施植树造林,栽植抗旱、抗盐碱的本土树种,目前,已栽植沙枣、刺槐等苗木8万余株。

  生态修复创造了生态财富。“废弃的矿山和矿坑成功变身成村后生态大花园,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赏花、旅游。”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亮说,2018年村里接待游客人数累计达17.8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900元。

 

  万亩沙漠换新颜

  本报记者 禹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