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开创新局
图①:吉林市城市风光。
图②:在永吉县一拉溪镇,农民在运粮车上整理收割机收获的水稻。
新华社记者 许 畅摄
图③:长珲高铁。
图④:红旗轿车生产车间。
李 洋摄(人民视觉)
图⑤:珲春口岸。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瞄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为老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的吉林,正发生着新的巨变。
下好创新先手棋,“吉林一号”卫星上天、“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入地……装备制造、精密制造等新兴产业迅速成长;通江达海,长吉图开发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大开放正带来大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托起金色粮仓,带来乡村振兴的希望;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各族群众日子过得更加殷实。
努力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吉林肥沃的黑土地上,呈现一片蓬勃生机。
科技创新 释放“乘数效应”
本报记者 岳富荣 祝大伟
从搞科研到闯市场,面临跨界的考验,张继真却觉得不过是水到渠成。
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搞了9年科研,去年,张继真“华丽转身”,成了长光智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部部长。“吉林省沃野千里的黑土地,也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我只是一粒种子,恰好成长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张继真说。
近年来,吉林省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加速释放。目前,吉林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5%,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十四位。
激活创业“种子”
“这款我们自主研发设计的显微物镜的镜头长16厘米、重3公斤、造价接近百万元,而国外同类镜头长70多厘米、重40多公斤、造价要百万美元。”张继真说,“它是高端基因测序设备上的核心部件,是读取基因信息的‘眼睛’。”
这款显微物镜是如何诞生的呢?国内一家从事基因检测的大企业,收购了国外的基因测序仪器制造商,却没拿到显微物镜制造的核心技术,自主研发高端基因测序设备依然面临“卡脖子”的问题。不得已,这家企业辗转联系上了长春光机所。
张继真和研发团队打破常规设计方案,2016年接手项目,2018年初完成显微物镜样机。2018年5月,这个研发团队走出实验室成立长光智欧科技有限公司,将显微物镜推向生产环节、推向市场。
“企业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根据吉林省对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进行奖励的有关政策,研发团队凭借科研成果获得20%的股份。加上现金入股,目前研发团队持股比例达55%。”长光智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管海军介绍。
张继真说,近年来,吉林省多措并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积极支持科技型创新创业,鼓励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的‘大气候’,激活了我们创业的‘种子’。”
走出“育种基地”
在张继真看来,长春光机所是创新创业的“育种基地”。建所近70年的长春光机所,曾经研制出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台光栅刻划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输送了第一批精密光学仪器……
近年来,长春光机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了离轴三反光学系统、自由曲面光学系统、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制造技术等一大批高精尖技术,同时不断将高新技术投入应用、推向市场。
“打通实验室样品到市场产品、成果与资本结合的两个‘最后一公里’是其中的关键。”长春光机所所长助理孙守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