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新中国的“第一”·70年)(3)
这困难,那矛盾,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几万名职工住地窨子,吃窝窝头,日晒雨淋,爬冰卧雪,忘我拼搏为国家多找油、多拿油。波澜壮阔的石油会战深深吸引了王启民,毕业后的他重返大庆,成为油田科技战线的一员。
“那时油田开展十大试验,我是观察试验总站的观察员,每天白天跑各个观察点,晚上回来集中讨论,写简报,刻蜡版,送到领导手里时常常已经天亮。”正是那段经历,让王启民对油田开发了解更深,信心也更强。
当时,开发非均质多油层大型陆相砂岩油田在国内尚无成功先例。外国专家断言,中国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油田。他们甚至挖苦说,凝固点、含蜡量这么高,除非搬到赤道上去开采。
“当时我们搞油田开发工作的年轻人学铁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干打垒的门上:‘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是‘闯将在此’。”这一闯,就是半个多世纪。王启民和一代又一代油田开发科技人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
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结束试验性开发,年产原油达400多万吨。随后开始全面开发建设,原油产量高速增长,到1976年实现年产5000万吨。此后到2002年,实现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60年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3.9亿吨,油气当量至今仍保持4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型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参观贴士
来到大庆,带有石油味的展馆不可错过,分别是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大庆油田科技馆和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位于中七路32号,原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是中国第一个以石油工业为题材的原址性纪念馆。踏上用铜板铺就的“大庆之路”,游客可尽览大庆油田60年的发展历程。
进入世纪大道中原路,大庆油田科技馆映入眼帘。大庆油田因科技而兴。这座反映石油科技发展历程的大型现代化专业展馆,展示了大庆油田的辉煌历史,并将石油科学和生产技术形象展现,让游客遨游在科技的海洋。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王进喜而建立。截至2019年5月31日,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1121万余人次。馆内,人拉肩扛运钻机、破冰取水保开钻、用身体搅拌泥浆等情景再现,展示了当年的生产场景和铁人精神。
(郝云磊、王平太、张云普参与采写)
图片说明:
图①:大庆油田推广新技艺,走绿色开发、生态开发之路。
赵永安摄
图②:夕阳下的克拉玛依风城油田。
蔡朝晖摄
图③:20世纪70年代初期,克拉玛依石油工人们搬运机械设备。
资料图片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31日 05 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