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04 08:15:44
浏览

  走进人民画报社办公楼大厅,800多张杂志封面仿佛组成一条时光隧道。一张张封面犹如一张张生动的表情,表现着新中国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新中国意味着划时代的变革:藏污纳垢的旧社会被埋葬了,自由平等的新社会到来了。时任《人民中国》社会组组长的萧乾敏锐地把握住了历史性变化。他用英文撰写的《她们重见天日——记北京的妓女改造》,通过一个个浸透血泪的妓女自述,再现旧社会的人间悲剧。这篇报道充满事实、细节,没有半句说教。《人民中国》的创办者之一张彦说,任何外国读者看了这篇报道,都会明白为什么中国老百姓说“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最具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之一。为了让海外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土改,萧乾扛着背包深入到湖南岳阳回龙乡,待了整整一个月,与农民同吃同住。当象征土改胜利的烧地契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到来时,萧乾拍下了他平生最得意的一张照片。他曾自豪地说:“有什么比随着烧地契升起的黑烟,农民脸上泛出的喜悦,更能代表土改运动的呢!”照片不但在第一、二届全国影展上展出过,还被印在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上。报道《土地回老家》以英俄两种文字刊发后立刻引起轰动,被译成10余种文字,尤其在一些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被当作了解中国土地改革最生动的教科书广为流传。

  《中国建设》著名记者爱泼斯坦1965年第二次赴藏采访时,敏锐地注意到在西藏各地的党政机关和教育医疗等部门出现了大批藏族干部,其中许多人原本是农奴和奴隶。在《从奴隶到工人——拉珠一家》和《农奴出身的藏族干部在斗争中成长》等报道里,藏族干部群众的亲自讲述,新旧两个时代的鲜明对比,使报道具有无可争议的说服力,在国际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

  毛泽东同志曾赞扬《中国建设》“用事实讲话”的办刊方针。海外读者正是从这些充满翔实细节的报道中理解了新中国所带来的伟大社会变革和深刻历史意义。

  1981年6月19日,《人民中国》文字记者沈兴大和摄影记者刘世昭从天安门出发,骑着飞鸽牌加重自行车,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南,展开了为期408天、总行程达5000多公里的“大运河之旅”采访报道。一路上,他们经过了6个省市,采访了53个县市77个村镇,访谈了上千人。沈兴大仅采访日记就记了7大本10万多字;刘世昭拍了100多个胶卷。这组报道用鲜活的细节和精彩的图片全面展示了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及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长达20余万字的连载,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运河热”。日本神奈川日中友协连续6年组织了190人次,来华进行大运河自行车之旅。日本爱媛县的一位老读者在来信中写道:“我每期总是最先阅读《大运河自行车之旅》。它那始终轻松的笔调,具有着不可思议的魅力,将我带入无比愉快的‘中国之旅’中。”

  忘我工作,只为让更多读者喜爱中国

  “我们从事外宣工作的人,一心一意就是要尽最大努力,让世界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为我们的祖国争取越来越多的朋友。”中国外文局资深记者张彦的这番话,道出了外宣人的初心。

  张彦回忆《人民中国》创刊时说,“大家马不停蹄,昼夜奔波,文的武的什么都干,不知那时哪来的这么大的劲头。从那时起,我们《人民中国》这一帮人,一个个似乎都得了‘工作狂’的病症,一门心思就是搞好杂志,吃饭睡觉都想着它。下班后或节假日,串门聊天,三句话仍然不离本行,以致让女主人‘难以容忍’。‘下了班在家里还是谈工作,你们有完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