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生态不断向好(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重温嘱托看变化)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09 18:06:43
浏览

  8月的青海,风轻云淡,群山巍峨。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酩馏坊酒香四溢,搬离大山,这里的百姓过上了新生活;在黄河水电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转换效率更高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即将从这里走向海外市场;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看到羚羊奔跑、雪豹觅食已不是难事……

  三年前的8月,习近平总书记踏上青海高原,他在考察期间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三年来,青海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逐渐探索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路径。

  扎根另一方水土,建设绿色新家园

  记者来到长江源村时,见村委会门前挤满了人。“今年的燃料补助还是每户3000元”“我家娃娃一年也有5600元补助”……原来,这里正在进行2019年度生活补助及燃料补助名单公示。

  65岁的更尕南杰也在人群中。“习近平总书记来的时候,是我敬献的哈达。”回忆当年的情形,老人依旧十分激动。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是一个藏族移民新村。2004年11月,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从400多公里之外、海拔4700米的地方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

  更尕南杰说,这几年村里埋设了电线,建了幼儿园,修了下水道,改造了自来水管网,通了天然气。“变化太大了,真就像总书记说的那样,往后‘幸福日子还长着呢’!”

  在山上,寄托了10万生态移民“乡愁”的三江源,生态环境正在向好发展。与2004年相比,三大江河源头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草原产草量提高30%。

  “搬出大山天地宽。”刚进班彦村村口,就听见一阵鞭炮声,原来是村民吕作明的儿子吕增园考上大学了。

  “以前在山上,连吃水都成问题,现在喝自来水、睡电热炕、用地暖,日子舒心多了。”吕作明说,等儿子大学毕业,日子就更有盼头了。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班彦村。“那时新村刚建成,路面还没有硬化。”五十镇党委副书记马洪庆说,现在柏油路通了,老百姓的致富路也宽了。

  截至今年7月底,青海“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全面完工,5.2万户、20万名和吕作明一样的群众“拔穷根、挪穷窝”,在新的土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班彦村驻村第一书记袁光平说,近两年班彦村通过建养殖场、开土族盘绣园、酩馏酒酿造等方式发展产业。2017年底,班彦村实现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500元。

  以生态为底色,绘就资源高地绿色蓝图

  将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从22%提升到23%意味着什么?

  8月23日,黄河水电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200兆瓦N型IBC电池(叉指状背接触太阳电池)及组件项目在西宁进入联动调试阶段。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家企业的车间视察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并表示“希望国有企业带头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和产品”。

  黄河水电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董鹏说,当前市场主流太阳能电池产品的转换效率约为22%,N型IBC电池改变了电池结构,实现了转换效率1%的提升,“别小看这1%,这是电池效率的巨大进步,这种电池结构也是后续研发更高端电池必经之路。”

  青海日照充足、光热资源富集,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地处柴达木盆地腹地的察尔汗盐湖,则是中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盐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