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个孩子都能“微分了忧伤,积分了希望”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10 00:19:52
浏览

  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在“最好的资源都给了教育”的浙江,记者走访了4位十分有个性的教师。他们分别执教于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4个阶段。织网、设计、治愈、筑梦……他们用不同的育人方法,坚守着为师者的初心。把他们的情怀、理念和实践串联起来,“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人”的答案,呼之欲出。

  “织网师”王芳:让孩子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在浙江省学前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王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她就开始思考并总结学前教育系统的教学内容目标,探索多种所有制办学模式,形成独立的幼教课程体系,让幼儿园从简单的“托管所”,变成孩子成长的“奠基石”。

  缔造了浙江14所“名园”的王芳,办公室却不足10平方米。接受采访时,她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张白纸,用黑色水笔在上面写下关键词。

  “学前教育要学知识吗?当然要,但不是小学知识的低龄化,而是一种思维准备,让孩子在学知识的时候更自觉、充分和快乐。”

  王芳经常会去请教退休的老幼师,学前教育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真正有效。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品格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支撑其未来的发展。

  1999年,她总结出了以情绪、情感为核心的“织网式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情绪调整等等,为了深入相关研究,王芳干脆卸任了教育部门的领导职务。

  “很多人问我这些年到底在研究什么,毕竟情绪情感研究,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王芳说,“我觉得,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过去我们没有深入到‘人’的角度来研究学前教育。有了情绪情感的支持,才能让孩子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知识、个性、情绪、品格……采访结束时,王芳在白纸上写下的关键词全部串联了起来,成为一张网。她说,自己一直在做的事,就是“织网”。想用这张网,兜住那些跌跌撞撞却一往无前的孩子。

  “设计师”杨一青:抓住塑造孩子的“黄金期”

  12岁就被世界著名音乐学院破格录取的钢琴神童薛逸歌,2015年曾在浙江省音乐厅召开过一场个人演奏会。演奏会结束时,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接受鲜花,而是邀请一位老师上台,为他献花。

  这位老师,就是杭州市学军小学原校长杨一青。曾经,为了让薛逸歌能更好地练琴,杨校长允许她只来学校上半天课。

  “个性化发展,不是口号,是要落实到行动中的,甚至有些时候,要担一些风险。光学校的那几节音乐课,培养不出音乐家。光是学校教育,也不足以培养出杰出人才。”杨一青说。

  “站在未来,做当下的教育”——这是杨一青的办学思想。在他看来,育人,需要一种前瞻性的设计。而小学阶段的教育设计,尤为重要,因为这时候的孩子可塑性很强,是道德、习惯、素质、视野等形成的“黄金期”。

  40年前,杨一青就提出了“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的小学教改纲领。20年前,他又提出了“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学目标。

  为实现这些“设计”,他不断扩充优秀教师团队,形成优质学校的管理运行模式。学校连续举办了32届青年教师课程评优活动。“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32年坚持做一件事情,你觉得教师队伍能不抓起来吗?”

  上世纪90年代初,杨一青谢绝了教育局局长的职位,留在了教育教学一线。“当时,我的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阶段性成果,学校管理研究刚刚起步。我觉得特级教师,就是要留在学校里做更多事情。”

  退休后,通过浙江省“杨一青名校长工作室”,杨一青连续10年培育各地校长125名。在一届培训班的结业典礼上,学员校长们拉出了5米长的横幅,写下“杨老师我们爱你”7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