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成功作为信仰”(2)
“这些话语看似简单朴实,但的确是支撑中国航天辉煌成就的根基所在。”谈到这里,李洪颇为感慨。“我们有幸参与到这样一个国家重大工程中,回望来路,自己都觉得惊讶。大家只是专注本职、埋头苦干,可能也就是因为此,才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吧。”
与“大人物”的“顶撞”
回忆起载人航天工程最可贵的成果,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认为,是通过工程“造就了一批年轻、有才华、组织能力强的科技队伍,代表着航天未来的希望。”
而这一点也是令国际同行最为吃惊与羡慕的。据统计,俄罗斯目前航天科技人员大都是60岁以上;美国也平均50多岁;而中国航天队伍骨干力量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
在李洪看来,“对青年人才大胆用、放手用”是这些年航天取得诸多成绩的重要经验之一,也是老一辈航天人不断言传身教的结果。
他至今还记得一次与“大人物”的“顶撞”。
那时李洪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次会议上,他和同事们与我国“航天四老”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任新民院士讨论控制系统平台的测量数据问题。当时已经70多岁的任老刚说完,李洪立即接过话头说:“任老,您说得不对。我觉得测量数据应该是……”
“当时在场的人都傻了,一个20多岁的‘小年轻’怎么敢这么直接质疑老总?”多年后回想起这一幕,李洪的眼睛亮亮的,嘴角含笑,“我有那个反应,就是因为我们航天有这种气氛:老一代的航天人会以各种方式鼓励你讲实话、办实事;他们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大家共同为事业奉献。”
李洪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时他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分管质量管理工作,有一阵正处于质量事件高发的时期,时任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的刘纪原几乎每一周都要到研制现场做相关检查,并要求院里提交的书面汇报不能有一个错别字,不能有任何描述不清的问题。
“我起初很不理解,认为纠缠这些细节没有必要。他就和我说,这些文件都是要归档的,让后人去查看。如果写不明白一个问题,你是对历史不负责任,因为这是多少人在一起没白天、没黑夜得出的成果。”
正是在老一辈航天人的潜移默化下,“严、慎、细、实”已经融入了他们这一代航天人的血脉;而他们,也正努力将这些思想方法传承给下一代年轻人。
运货、“运人”大不同
总结载人航天工程获得不断突破的经验,在李洪看来,除了航天人自身的努力,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各方面科技水平的进步息息相关。
李洪记得,杨利伟飞行回来后曾反映:在火箭上升阶段有20多秒他非常难受。研究人员通过分析飞行数据发现,这是因为火箭和飞船产生了8赫兹的共振。人体对这种低频震动非常敏感,叠加在大约6G的负荷上,更让人难以承受。
“其实这个问题从研制火箭一开始就存在,但过去火箭是‘运货的’,同时受一些模拟仿真技术和实验设施限制,我们并没有关注到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