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也要带领乡亲脱贫——记广东那毛村驻村第一书记彭彬
这是烤制的“福平”牌番薯(8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乐 摄
新华社广州9月10日电
从广州出发,往西南走600多公里,就来到了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这里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热带海滨风光,却因诸多原因导致发展相对落后,那毛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2016年5月,彭彬作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派驻雷州市那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到那毛村开展精准扶贫。三年光阴似箭,他千方百计琢磨脱贫新路,自己的头发白了、皮肤黑了,而那毛村却迈上了新台阶。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派驻雷州市那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彭彬(右)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学习使用农用无人机(8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乐 摄
“入地”——从土里种出“金子”来
这两天,那毛村天朗气清。新盖的文化楼和体育公园旁,不少村民闲坐在这里纳凉。对他们来说,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盼头。
但彭彬刚到那毛村时,却是另一番景象。入村摸底之后,他发现,这里的扶贫担子要格外重。
那毛曾是个渔村,20多年前渔民上岸,却没有足够的种养技能。全村耕地不到1000亩,常住人口却有3000人,农地分配严重不均。村里的60户贫困户中,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不少家中还有大病和残疾情况。这个海边村庄平均每年都会遭遇至少一次的台风袭击,农业种植风险很大。
没有天时地利,彭彬和驻村工作队就靠自己的专业来研究。经过调研,他们发现,那毛的土质偏沙,富含火山灰,适合种番薯。于是确定主攻冬种番薯,一来避开台风灾害,二来南薯北运、供应北方冬春市场。
“我们的‘黄金手指薯’可不一般,个头小,不用剥皮,吃了不口渴,女孩子也不怕弄花指甲。”现在,彭彬走到哪都要为自家番薯代言。但如今叫响市场的“福平”牌番薯,在推广初期并不顺利。
村里的李喜在茅草房里住了大半辈子,因为腿部残疾,一家五口只靠他媳妇做些杂工来养活。他们家曾经也种过番薯,因不得其法总是赔钱。
工作队推广初期,李喜和许多村民都不相信种番薯能挣钱。四处碰壁的彭彬选择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2016年国庆,工作队带着3户示范户种下16亩番薯,其中包括李喜家的两亩丢荒地。
“年底就丰收了!”彭彬说,他们把全村人请来品尝,还请了客商到村里采购,现场为示范户结算现金。李喜一家两亩地,短短4个月就“刨”出了4000元。原来土里真的能挖出金子!村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也就开始跟着种植了。
第二年,李喜还借了亲戚10亩地种番薯,一年就赚了3万多元。收入增加了,人也精神了。李喜从以前的“等靠要”,到现在主动请缨,还担任起村里的保洁员。去年,李喜一家盖起崭新的小平房,如今已经是村里的脱贫“明星”。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派驻雷州市那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彭彬行走在那毛村田间小路上(8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乐 摄
“上天”——无人机飞出脱贫新路子
村里耕地毕竟有限,加上一些年轻人不愿下地干农活,农机专业出身的彭彬想到了一个好法子——带村民“上天”搞飞机。
“无人机替代地面农机是一种趋势,加上无人机培训成本低、门槛低,收入也不错,适合推广。”彭彬说,他开始尝试在村里培训操作农用无人机开拓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