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六
原标题:和谐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六
“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古老哲学,人类文明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政通人和、内和外顺、协和万邦……“和”,蕴藏着深刻哲理,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新时代闪耀光芒。
70年来,新中国在发展中实现和谐。56个民族、亿万中华儿女同心筑梦,奏响了百姓和顺、城乡和美、社会和谐的美妙乐章。
“和”的精彩——“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8月27日,俄罗斯喀山,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
总时长18个小时、4个模块的焊接,在近乎微米之争的精度中,赵脯菠用堪称完美的表现一举夺得焊接项目金牌。
闪耀的弧光,点亮了赵脯菠的人生。这个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95后”小伙,初中毕业后进入攀枝花技师学院学习,如今站上了世界级最高领奖台。
知识改变命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4.5亿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居世界首位。70年来,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人生理想。
和谐,是各展其能、各得其所。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每一个梦想都可以拔节生长,每个人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谐中国,就有了最具活力的底色。
构建和谐,不仅要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还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加法”——改革开放以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82万元;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这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减法”——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8年1660万人。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42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44亿人……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一张张民生基础保障网,将一个个家庭的“小幸福”,联结成整个社会的“大和谐”。
和谐,更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如今,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超过1亿人,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2亿小时。
邻里守望、交通引导、关爱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深入生活的日常平常经常,惠及人们的衣食住行。
70年来,从“学习雷锋好榜样”到“孝老爱亲”“乡贤文化”,以和善居民、和美家庭促和睦邻里、和谐村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成向上向善的精神气质,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良“家风”。
“和”的智慧——“崇德尚法”推动“共治共享”
浙江诸暨枫桥镇,“老杨调解中心”里的一百多本日记,诉说着调解员杨光照三十多年来的一万多个调解故事。
成立9年来,“老杨调解中心”累计受理各类纠纷近2000起,群众满意率100%,“有事找老杨”成了当地群众的口头禅。
1963年,正是这里的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走过半个多世纪,“枫桥经验”从浙江诸暨发源,从之江两岸向全国发展。
作为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世人惊叹,中国如何在深刻变革中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长期和谐稳定?
——70年来,法治与德治相互融合。社会在变革中和谐稳定,在和谐中生生不息。
从无法可依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法治在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