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3)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很多问题暴露出来,例如,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这次危机提升了社会各界对银行稳健经营重要性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大型商业银行改革。”
连平介绍说,正是因为后续外汇储备注资、境内外公开发行上市等股份制改革举措的推出,确保了当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时,中国银行业有充足的资本金和较强的信贷投放能力,从而使我国金融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经受住了这轮危机的冲击。
除了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及时实现化危为机的能力,中国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在不断实现破旧立新、转型升级。
有个生活中的现象,正在悄悄变化:很长时间内,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却出现国人出国疯狂抢购的状况;如今,越来越多的国货则成为了“爆款”,中国产品和中国品牌不断获得尊重、赢得市场。
这个变化背后,正是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政策思路上,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正是我们在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挑战过程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张茉楠表示。
那么,同样在应对风险和自我修复的进程中摸索,为什么中国能力、中国办法能行得通?
有力有效并具有主动性的宏观调控功不可没。
1997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同时积极采取鼓励出口、吸引外资、扩大内需等举措,有力对冲了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008年,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更大级别冲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通过产业振兴、扩大消费、金融支持、稳定就业等主动的宏观调控举措,有效应对了危机,也为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在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确保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等方面,中国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宏观调控体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元春认为,“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与西方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有本质差别。首先,中国的宏观调控具有计划性,与中长期的战略规划相结合;同时,中国的宏观调控不是单纯的就经济谈经济,而是与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社会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治理机制,有效避免了整体失衡。”
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在一次次防范风险、应对挑战的磨砺中,中国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日益显现。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中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 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
中国经验
有句谚语这样说:好的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和在防范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的主动作为,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更为全球经济治理积累了一些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