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基础(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10-09 12:06:19
浏览

  平反冤假错案这项工作非常复杂,影响面大。必须坚持把实事求是贯彻到工作全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地历史地看待干部,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的原则为准绳,做到是非清楚、功过分明,使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案件得到合情合理的处理,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新京报:谈谈“平反冤假错案”的历史意义。

  何载:这是我们全党参与的一项伟大工程,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同志,贯彻执行的是胡耀邦同志。这么多冤假错案平反,说明只有我们党才有这个胆识、勇气、魄力和能力,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大批干部伸张正义,解放了干部,为中国改革开放扫清了障碍。这批人中很多人很勇敢,投身改革开放浪潮,有的担任了省委书记、省长,大胆作为,对改革开放起了推动作用,维护了中国社会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一种历史性贡献。

  谈参与扶贫

  “扶贫过程也是解放干部思想的过程,提高他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新京报:退休后你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是什么缘由?

  何载: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从小与农民有着深厚感情。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还有2.5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家除用行政力量大力扶贫外,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我觉得老同志也要行动起来做些事情。在一些老同志建议下,我们组织成立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李先念任名誉会长,项南任会长,林乎加任顾问,我后来任常务副会长。

  新京报:基金会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何载:当时扶贫和现在很不一样。最开始基金会筹到钱后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当地人没有脱贫的志向。在甘肃定西,常年干旱,吃不上水,我们动员村民搬到有水的地方。但村民说“我爷爷、父亲都住在这里,我不搬,宁肯穷也不搬。”所以,我们提出口号“扶贫先扶志”,把志向端正。

  随着扶贫工作深入,沂蒙山区人民提出了强烈要求:“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在这种观点启发下,我和项南等同志就商定在先进地区和滞后地区间组织实行干部交流。经请示、呼吁、奔波、商谈,决定先从苏南和陕南32个县开始,每县派出2人。为了扬长补短,规定江苏干部去陕南任正职书记,陕南干部去江苏任副职。

  新京报:也就是说,扶贫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

  何载:对。扶贫工作我们抓住“牛鼻子”,就是解放干部思想,提高对改革开放的认识。陕南的干部到苏南后,在实践中学习沿海城市先进经验,解放思想。苏南的干部到了陕南,带新思维、新做法,对当地干部是一种震撼。但一个很大缺点是不懂得“等价交换”。后来总结经验,我们推动上海与云南、天津与甘肃、福建与贵州等省市干部交流,互相引进项目,培养干部,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地发展经济,这也为后来对口支援新疆、西藏提供了参考。

  新京报:举办扶贫培训班留下了哪些经验?

  何载:干部交流激发了劳动模范积极性,江苏吴仁宝、秦振华率先提出“先富帮后富”、“一个地方富了不算富,全民富了才算富”的思想,愿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干部和人才。

  基金会抓住机会,鼓励吴仁宝、秦振华、鲁冠球等劳模,为贫困地区举办培训班。劳模办培训班意义特殊、效果显著,培训针对性强,教学内容切合实际,也加强了劳模对贫困地区的了解和友情。此外,这些劳模还到穷困地区办企业,带去新项目和先进做法,极大刺激了当地经济发展。

  新京报:你认为当时扶贫工作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