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重要文章里,习近平讲的7个故事发人深思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10-09 21:02:20
浏览

原标题:这篇重要文章里,习近平讲的7个故事发人深思

  【编前语】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为您摘引文章中总书记对高级干部讲的7个故事,体味其中蕴含的深意。

  1.秦、汉、唐、清的兴衰更替

  我经常讲到历史周期率问题,这的确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宿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搜刮民财、征用民力,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后人感叹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汉朝经历“文景之治”、汉武帝称雄后由盛转衰,最终陷入烽火四起、三国纷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开元盛世”时期的唐明皇在统治后期也转为昏庸、喜好女色、怠于政事,朝中奸臣当道、贿赂成风,可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史称“侈心一萌,邪道并进”。乾隆后期,官无不贪、吏无不恶,统治阶层过着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的生活,“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那个时期的民谣。清代末期,国家羸弱衰败,当初那么能征善战的八旗军,合计近200万的清兵,却任由不到2万的八国联军长驱直入。这方面的例子,中外历史上比比皆是。

  习近平指出:回顾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史,不难看出:有些封建王朝开始时顺乎潮流、民心归附,尚能励精图治、以图中兴,遂致功业大成、天下太平,但都未能摆脱盛极而衰的历史悲剧。导致悲剧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共同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集团贪图享乐、穷奢极欲,昏庸无道、荒淫无耻,吏治腐败、权以贿成,又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搞得民不聊生、祸乱并生,终致改朝换代。

  2.李自成、李秀成为什么失败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其重大进步意义,这一点必须肯定,同时其失败的教训也发人深醒。明末李自成揭竿而起、严明军纪、剿兵安民,起义军席卷神州、所向披靡、攻占北京。然而,好景不长,起义军进城后骄傲自满,庞大人马在京城里沉迷享乐、军纪松弛。清兵入关后,起义军仓促应战,人心涣散、一击则溃,短短几个月就土崩瓦解。太平军自金田起义后,短短两年多时间就从广西一隅,跨两湖、过三江、下江南,定都天京。可是,一些农民领袖进城后就开始攀比奢华、醉生梦死,乃至相互倾轧、众叛亲离,到后期革命斗志尽失,一败涂地。忠王李秀成驻守苏州,忠王府之豪华令人叹止,直到苏州城被破前夕还在施工,连李鸿章看了都惊叹“真如神仙窟”、“平生所未见之境也”。许多农民起义往往归于失败,除封建政权残酷镇压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起义队伍不能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宗旨同封建王朝、农民起义军有着本质区别,不可简单类比,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

  3.大族人家“自杀自灭”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