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与家,共荣耀(3)
为了方便这位西非女孩记住我的名字,我建议她叫我“熊猫”,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英文单词,富含中国特色。不过戴安娜对我说,相比代号,她更愿意叫我的名字。“因为这是对中国朋友的尊重,”戴安娜说,“记住并喊出朋友的名字,是一种尊重,也会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想祝福中国。”戴安娜在邮件中说,“你们10月1日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我看了,很壮观、很震撼。中国是个美丽而富强的国家。我可以从游行队伍人们脸上的笑容里,看到中国人的幸福和自信。”
在中国的日子里,戴安娜访问了贵州毕节和广东广州。在毕节,她采访了一位84岁刚刚脱贫住进新房的老奶奶。“她对我说,以前自己住的房子破旧漏雨,家里一无所有,”戴安娜说,“现在她家的房子宽敞明亮,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我真希望让我的加纳观众也来现场看一看。中国政府的脱贫政策既伟大又温暖,我希望未来加纳同胞也可以过上中国人这样的生活。”
“看到中国的繁荣与富强后,我心里就只有一个想法,中国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国家的人民,中国也有足够的力量和自信保卫自己的发展成果。中国人的自信和底气令我羡慕。在中国的日子里,我看到了壮观的大桥、繁华的都市和宁静的乡村,中国的社会井然有序,人们安居乐业,我希望有一天加纳可以像中国一样。”戴安娜对我说。
朋友圈的“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 叶 子
这个国庆假期,一年一度的“朋友圈摄影大赛”如约开启。相信许多人跟我一样,尽管自己没有出游,却在朋友圈24小时不间断更新的图片、视频中畅游了一番。
毫无疑问,中国人的脚步是越走越远了。有朋友在太平洋澄澈的海水里终于实现了深潜的愿望;有朋友在摩洛哥拍到了心满意足的异域风情照片。上个月,自然资源部正式开放赴南极长城站的旅游申请,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从朋友圈里领略乔治王岛冰川积雪的美景了。
当然,我们游历的世界始终少不了中国。黄山山顶的云雾缭绕、哈尔滨中央大街的俄罗斯风情、壶口瀑布的一泻千里、塞罕坝林场的天高云淡、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这些地方我们或许去过,或许还没去过,但在朋友圈里的相逢,无疑增加了我们和祖国河山的亲密度。一个不甚熟悉的小镇,也许就会成为我们下一次出游的目的地。
今年国庆7天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一面是不断上涨的出游热情,一面是不断提升的出游体验。天安门城楼历时一年多修缮后在10月3日起恢复对外开放;九寨沟震后重建的部分景点也在这个国庆假期对外开放;首钢工业园区变成景点,改造后的老厂房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一周营业的北京世园会依然每天奉上精彩演出……还有许多景点推出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直饮水、休息区、卫生间……每一处细节的提升,都是对美好向往的回应。
像我一样,也有不少人选择回到家乡。有位朋友说,最喜欢的地方还是奶奶家门前的稻田,在乡间田埂上撒欢简直停不下来;也有朋友陪父亲江边垂钓,陪母亲公园遛弯,度过了静谧的亲情时光。无论出游与否,在这个举国欢庆的假期,“诗和远方”成为我们的生活日常。
(责编:王欲然、刘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