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靠什么引来“金凤凰”?(3)
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流通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实现跨境协同创新,推进区域深度合作,是一项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的伟大事业,在国际上没有先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要破障前行,突围而出,将“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必须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闯出一条新路来。
“一铁一桥”跨境工程的通车,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三地跨境协作的一个缩影,为大湾区的不断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示范,亦折射出大湾区建设充满着无限可能和巨大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香港、澳门在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中的定位,支持香港、澳门抓住机遇,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
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仅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也是促进三地民心相通,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便利。
鼓励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批准澳门再设两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取消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就业许可事项、设立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湾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上,“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越发显示出与众不同之独特气质。
正如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教授顾敏康所言,“一国两制”是港澳的独特优势,而粤港澳大湾区将因三种不同制度的交汇碰撞可望成为全球最佳制度的创新之地。
2019年6月22日,第八届广州金交会开幕,首次设立大湾区金融展区。 ICphoto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高质量发展新典范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各大经济体发展的共识,粤港澳大湾区要想实现从“世界工厂”到“世界湾区”的转型,离不开创新驱动的力量。
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粤海街道办近期在网上走红。截至2019年4月底,粤海街道办拥有多达11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4.85万亿元,先后走出马化腾、许家印等全球华人首富,有网友惊叹:“如果你走在粤海街道,不经意就会路过一家上市公司。”
30年前的粤海,还是一片滩涂。30年后,这里已经成为一片高新科技发展高地,积聚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量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深圳五分之一的税收和三分之一的专利。粤海街道办就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里创新活力四射,创新要素聚集,有着天然的区域创新环境。
“发展世界湾区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要素的自由流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三地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自由流通,可产生出9+2>11的加乘效应。”经济学家刘佩琼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粤港澳大湾区培育了华为、中兴、腾讯、格力、顺丰、大疆创新等一大批领军企业,为深度融合打下良好基础。大疆创新,10年前创办时还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个研发项目,后来落地深圳,再到珠三角制造,如今已占据全球无人机90%的市场。再有顺丰,最早在顺德和香港之间进行快递和货运服务,现在成长为全球投递速度最快、服务品质最高的快递公司之一。
扎根于深圳,研发自香港,销售至全球,早已成为大湾区不少科创公司的常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