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2)
王振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的行动指南。以社会组织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慈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内在需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进社会的再组织化,确立政府与社会的双强机制;以服务养老、儿童、残疾人为本的社会服务业是现代慈善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工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需要转变简单社会管治的理念,发展以人为本的、专业性的社会服务专业组织,以此完成中国社会的现代性重构。
中国公益环境的变化天翻地覆 现代慈善有法可依
人民网记者: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全国人民的数亿爱心开启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公益元年。从2008年到2020年,这十几年间,您觉得中国的公益环境有什么变化?
王振耀:我认为中国的公益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6年颁布实施《慈善法》,是一个历史分水岭,从此以后我们才开始系统建立依法行善的体系,理解什么叫现代慈善。现代慈善前提是有法可依,有了《慈善法》之后,大家就慢慢接受一个观念:依法行善,依法治善,这是一个转折。这恰恰也是新时代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慈善法》是一座金山 但它的宝藏远未被挖掘出来
人民网记者:您觉得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当前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王振耀:当前的挑战从宏观而言,就是如何切实贯彻好《慈善法》。可以说,这部法是一座金山,但它的宝藏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具体而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专业化管理亟待提升,需要与社会服务能力有效结合。此外,全民的慈善热情如何和一些大的平台进行对接还存在缺陷;近年来适合中国慈善行业发展的税收优惠体系初步成型,但还存在着一些障碍。税收特别是慈善信托的免税问题已经成为是目前制约企业、个人捐赠以及公益基金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一个突出问题,包括股权捐赠在内的各类非现金捐赠、公益组织投资收益的税收以及慈善组织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标准等,尤其是慈善法如何进一步落实为各类具体的行政管理规章,都是公益领域的热点议题。
慈善精神就是一种大爱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爱的力量
人民网记者:您所理解的慈善精神是什么?
王振耀:我眼中的慈善精神就是一种大爱,一种奉献。尤其是在灾难面前,我觉得应该是大家拧成一股绳奋不顾身为民族、为社会作出奉献,这是我们最根本的慈善精神。这种大爱可以跨越地区、跨越民族、甚至跨越种族的界限。我觉得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爱的力量,大爱才是真正的力量。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如果用中国的词就叫“兼爱”,现代流行的说法叫“博爱”。博爱是超越于家庭、超越于阶级、甚至超越于国家的。要带着理解和包容、带着宽广的胸怀去帮助他人,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真正把慈善的力量释放出来。
【更多推荐阅读】
沈德咏:从两届四中全会,看法治中国建设的砥砺前行
郝赤勇:推进公益诉讼制度 守护人民美好生活
张连起:以稳带进,推动2020中国经济实现提质增效
孙洁:平衡“三支柱”体系 筑牢养老保险基石
唐钧:县域专业服务打通农村养老的“最后一公里”
(责编:李枫、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