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患者,展现中国速度与力量(应收尽收刻不容缓)
2月14日,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正式投入使用。这里,由武汉江夏区大花山户外运动中心改建而成,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瑜伽馆等被改造为5个病区。
截至目前,武汉市已启动9个方舱医院,正在建设的有6个。这些医院累计收治病人5903人、出院52人、转院384人,共有医务人员5000余名。
这种大规模的方舱医院,是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领域的创举,既能快速改建,也可快速恢复,得以高速度、低成本、高效益控制传染源、救治患者。
故事一
只在吃饭休息时聊两句
“我们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巡检,指导患者口服药或者进行肌肉注射等。如果发生紧急情况,也会用上供氧和其他急救设备。”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的副主任医师高永哲说,跟定点医院的重症病房相比,这里单个患者的救治并不复杂,但因为一组4名医护人员要管50名患者,工作并不轻松。
14日,是高永哲在方舱医院工作的第十天。妻子黄文莉是护士长,也和他一起在医院工作。两人一个负责看病,一个负责护理,吃住都在这里。虽然都在方舱医院,但除了工作时偶尔相遇外,夫妻俩一天很少见面。只有在吃饭休息时,高永哲才拿起电话和妻子聊两句。
医护人员们每6个小时换班一次,因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常常热得汗流浃背。高永哲说,一个班上下来,非常疲惫。
这10天,黄文莉也都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有些病人精神高度紧张,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医护人员,我们都要耐心处理。”为了让患者们能够安心治病休养,医护人员还建立了心理组,患者有任何心理问题,马上介入疏导治疗。
虽然天气阴冷潮湿,但方舱医院里并不冷。记者看到,每张病床上都备有两床棉被和电热毯,每名患者还发了一件御寒的军大衣。方舱医院里还配备了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用品和治疗药物,爱心公益组织还为广大患者捐赠了畅销图书,还有专门的病友互助组织为大家服务。
故事二
战友们都在没日没夜作战
连续战斗20多个日夜后,杨留杰双眼满是血丝,但说话依旧掷地有声:“疫情不灭,我们不退!”先后参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他,2月4日又马不停蹄地冲到武汉体育中心建设方舱医院。
杨留杰是中建三局绿投公司总承包事业部职工,也是一名退役军人。“我是军人,到前线去是我的责任!”
接到建设火神山医院通知后,他正月初二就从河南濮阳老家返回武汉。年迈的父母担心他的安全,不让他去。“都不去,活谁干?”杨留杰反复解释,终于说动父母。
从濮阳到武汉,他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一到工地,杨留杰就马不停蹄投身工地,一直干到晚上11点半。
火神山建设完毕,立刻转战雷神山;雷神山收工,又立刻转战两个方舱医院。鏖战两天两夜,设有1100张床位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改造完毕。现在麒麟物流方舱医院的工程建设又接近尾声。
“不止我一个,我的战友们,也都是没日没夜作战。”杨留杰说。
故事三
隔离结束就回到工作岗位
2月12日中午,汉阳区城管执法局公厕管理站清掏班班长朱忠桥接到通知,国博方舱医院公厕发生堵塞,临时的移动公厕无法满足需求,需要紧急疏通。
放下吃了一半的午饭,朱忠桥带着班组人员和工具立即赶到。刚到现场,他就注意到,病区卫生间使用频率非常高,阻塞后导致病人如厕极为不便。
清理现场并检查后,朱忠桥很快发现了堵塞原因——有异物落入排水口。因为异物卡在管道内较深位置,他用了全部带来的工具仍无法取出。此时,在外等待如厕的病人越聚越多,大家都很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