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家看到眼里,服在心里”(先锋足印)
郑代发查看茶苗长势。
向 萍摄
2月18日,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红旗村,初春的阳光洒下来,2000亩茶园泛着亮晶晶的新绿。贫困户廖伯轩戴着口罩,把“务工通行证”递给路口检查点的执勤人员,顺利进入茶园,往自己承包的施肥区域走去。“80块钱一天,终于又可以挣工资了。”廖伯轩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跟廖伯轩一起在茶园“复工”的,还有100多人,他们戴着口罩,分散作业,有的施肥,有的除草。不远处,几名村干部一面防控巡逻,一面进行技术指导。
立春后,正是春茶除草、追肥的关键时期,但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让红旗村茶园陷入“用工荒、用工难”的窘境。“村民都在家里,茶园缺人手……”村党支部书记郑代发急得睡不着觉。向镇上反映,找专家请教,跟驻村工作队商量,终于有了办法:村民分片分区,网格化施肥劳作,保障人员不聚集。
一边是疫情防控阻击战,一边是脱贫攻坚战,郑代发语气坚定:“哪个都不能耽搁!”一个春节过去,郑代发瘦了好几斤。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在上级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郑代发带着村两委一班人,带领群众奋力啃下一块块“硬骨头”。短短两年时间,红旗村基础条件“大变脸”,产业薄弱、组织涣散的落后面貌“一去不返”,从重庆市级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曾经的红旗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郑代发当着村民表态,“要修出一条致富路!”
那段日子,郑代发白天“焊”在工地上,晚上走家串户做工作,出工出力问题、修路占地问题,一件件捋。修路最“吃劲儿”的时候,郑代发把党支部办公室直接搬进了施工项目部,和矛盾“面对面”,全力协调处理纠纷,仅用80天时间便建好了5.3公里旅游道路。为了修路,他把摩托车骑坏了好几辆,胶鞋穿坏了好几双。
路通了,产业又咋整?提出发展茶产业之初,郑代发又遇到了重重阻力:“种茶能当饭吃?”“荒坡坡能搞出啥名堂?”村民李忠顺当时第一个反对。如今,李忠顺主动放弃了镇上的生意,将自己的3亩地全部流转给茶叶基地,加入村里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一起种茶。他逢人就说:“事实证明,茶叶是个好项目,还是郑书记‘犟’赢了!”
“千难万难,我一直有个信念,就是一定要做出来,让大家看到眼里,服在心里!”如今,郑代发的心愿正在逐步实现。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25日 19 版)
(责编:杨光宇、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