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决战深度贫困(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11 07:09:36
浏览

  医院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梯队的建设。因此,援助医疗队的队员们在完成日常诊疗工作的基础上,还有教学和科研任务。通过带教、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培养当地医疗人才,最终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第八批援滇医疗队队长潘隽玮讲述

  本报记者  叶传增整理  

  

  投资兴建养殖场,圆了老乡脱贫梦

  几年前,藏鸡多是散养。按理说,规模化养殖利润高、效益好,为啥还要散养?概括起来一句话,缺资金。

  单就一个藏鸡育种,投资就不低。北京援藏队引进了一家养殖公司,但是人家一算这笔账,上千万的资金投进去得好几年才能见到成效,要是失败了,企业也担不起这损失。

  企业可以不干,尼木县的老百姓却不能不发展。我们北京援藏队和企业一合计,企业出一部分经费,我们再配套500万元的援藏资金,育种基地可算搞起来了。

  从种鸡到商品鸡,藏鸡的成型之路还需要一个金窝窝——宽敞的鸡舍。可这么一来,成本又要大大提高。和我们合作的那家养殖公司,前期已经投了不少钱,还没见到利润,这时候让他们继续追加投资扩建鸡舍,那可不是为难人家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援藏队又拿出9600万元——企业一分钱不用出,只负责养殖场建成之后的后期管理。扩建后的鸡舍宽阔明亮,一点也不比大城市里的现代化养殖中心差。

  除了建设大型养殖中心,我们还直接把资金投到村里,为合作社兴建养殖场。河东村的贫困户次仁桑珠一直都有脱贫梦,却苦于没钱没场地没牲畜。自从北京援藏队投资在村里建起了养殖场,次仁桑珠劲头十足。经过刻苦钻研和学习,他不但自己脱了贫,还成了养殖专家,引导更多老乡致富。看着北京援藏队建起来的新房子、买来的新设备,村里的老百姓都竖起大拇指。

  尼木县的藏族文化传统浓厚,藏鸡、藏纸、藏香都是宝贝。在尼木县非物质文化展示示范区和卡如乡温泉驿站,有各种特色产品展示,这都是援藏资金投资建设的旅游和展示项目。它们不仅拉动旅游、打响品牌、繁荣文化,还能带动就业,促进发展,让尼木成为藏文化旅游的“打卡点”。

  资金撬动产业、撬动建设,也撬动人的观念,咱们不仅要帮尼木脱贫,更要帮老百姓致富。

  第九批北京援藏队队员、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江讲述

  本报记者  徐驭尧整理  

  

  动员企业结对帮,优质特产销路宽

  我叫吴永平,是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的副镇长,目前挂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政府办副主任。

  茂县是农业大县,蔬菜产量年均13万吨,这里盛产甜椒、番茄等高山蔬菜,虽然绿色优质,但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往往卖不出好价格,影响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为了补齐茂县蔬菜加工、储存的短板,我多次拜访温岭红日供销有限公司,向他们推介茂县的特色农产品,阐述“行业协会+合作社”一对一结对帮扶模式,分析合作双赢的前景。后来闲聊时,董事长江福初说我的手机就像“24小时服务热线”,企业有啥问题我都会随时解答,当初就是被我这种真诚打动,才决定来茂县实地考察投资。听完这话,我感触颇多,也更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分量有多重。

  从2019年8月红日供销公司茂县分公司成立以来,共采购、销售茂县蔬菜1286吨,合计462.39万元,带动424名贫困群众增收。还为当地80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季节性务工岗位,人均年收入增加万余元。下阶段,公司还计划在茂县设立蜂蜜加工厂,这样也能惠及茂县更多的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