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各界民众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12月13日 (杜燕 许婧 王子涛 徐明睿)13日是中国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京沪各界民众在当地抗战主题纪念(博物)馆举行悼念活动,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重温抗战历史。
13日,500多名北京各界民众身着素衣、手持鲜花,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馆)前高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默哀一分钟,随后向遇难同胞、抗战英烈敬献鲜花,缅怀逝者。
当天,中国八旬画家何宝森创作的50余幅抗战题材作品也在抗战馆展出,其中22幅捐赠抗战馆永久收藏。生于1938年的何宝森在现场表示,小时候在家乡云南昆明,曾经和家人一起躲避过日军的空袭和轰炸。舅舅周世兴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因此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种下了热爱祖国、抵御侵略的信念。”
他称,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能把用爱国之心创作的作品奉献给大家,感觉非常欣慰,“当文明之光穿越战争的阴霾普照中华大地的时候,我们深感幸福。”
现场有“抗战十二英烈肖像画”,包括赵一曼,马本斋、陈纳德、张自忠、杨靖宇等。长1.88米、高近1米的《长城落日》吸引众多观众驻足。何宝森称,这显示中华民族的坚强性格和一寸国土不让的决心。
抗战馆馆长李宗远表示,举办此次画展就是希望在第五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通过艺术之美点亮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思想,警示世人牢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悼念长眠地下的遇难同胞亡魂,让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同一日,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胜利广场上,上海宝山实验学校的学生们诵读祭文,与各界人士一同参加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
“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认为,如今缅怀先烈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开创复兴中华的新局面,为世界和平做出新的贡献。
敬献花篮仪式后,前来参加悼念活动的沪上民众低头默哀。随后,各界人士向无名英雄纪念碑敬献鲜花,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青年学生,还有来自军队和武警部队的官兵战士。
在台湾学者张智玮看来,通过悼念活动,能让更多的下一代知道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我们不是要挑起仇恨,而是要铭记历史,记得以后不要再发生同样的事。这样的仪式对教育下一代十分有意义。
结合此次公祭日活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与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联合举办的“《英雄壮歌》上海抗战英烈事迹文物展”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对外展出,并将在上海进行全市巡展。
本次展览共展出英雄人物31人,照片91张,文物共计43套(53件)。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介绍说,展览集中展出了搏击长空的阎海文、孤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抵制日伪的茅丽瑛、支援前线抗战的王根英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勇悲壮的战斗事迹。
“纪念东京审判宣判70周年——东京审判巨幅长卷油画及影像图片展”也于当天在上海开幕,展出包括由著名画家李斌创作的长卷油画《东京审判》以及一百余张东京审判相关的档案照片,讲述了二战后同盟国对日本审判从构想到实践的经过。
1921年出生的高文彬曾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中方翻译,是目前中国国内唯一健在的参加过东京审判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高文彬当天坐着轮椅来到展览现场,在参观后对记者表示,这样的展览能让年轻人真正了解国家的历史,更加清醒地认识和平的珍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