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面国旗与三代人的守望
原标题:西藏:一面国旗与三代人的守望
林芝市西日卡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加措(右)和母亲白玛拉姆及儿子次旺班旦展开一面国旗(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新华社拉萨3月28日电(记者罗布次仁、李键、田金文)在西藏林芝市西日卡村,家家户户都有一沓折叠工整的旧国旗。
61年前,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西日卡村冉冉升起,开启了一个村庄和一面国旗不可割舍的情怀。从此,升国旗成为这个雪域山村不变的传统。
鲜艳的国旗,印记着西日卡村农奴翻身解放的岁月,见证着边陲村庄日新月异的变迁。
国旗上的“翻身史”
3月28日,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西日卡村民身着节日盛装,齐声高唱国歌,隆重纪念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西日卡村每逢节日升国旗唱国歌的传统,61年来从未间断。
这场特殊的升国旗仪式,让77岁的仁增思绪万千。与众多农奴出身的孩子一样,仁增8岁开始在西日卡庄园服差役,饱尝封建农奴社会的辛酸。
“那时我们挤住在牛棚,一无所有。农奴主每天只给一小碗糌粑,歉收年景,常常只有很稀的面疙瘩粥。”仁增含泪回忆,“每次吃饭,母亲总会把碗里仅有的三四个面疙瘩给我,而自己喝汤充饥。”
旧西藏,占西藏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挣扎在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中。
1959年3月,西藏反动上层发动武装叛乱,人民解放军在广大农奴的支持下,迅速平定叛乱,雪域高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广大农奴开始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西日卡村自此迎来新生。仁增和20多个农奴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牲畜、房屋等生产资料,翻身解放的人们跳起锅庄,彻夜未眠。
解放军与翻身农奴同吃、同住、同劳动,打井修渠,解决群众饮水和农田灌溉,开荒辟地,兴建梯田。每逢节庆还同唱国歌,举行升国旗仪式,从此西日卡村与五星红旗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3年,解放军撤离西日卡村,但“唱国歌、升国旗”的传统一直保留至今。
西日卡村平均海拔超过3800米,大风天气多、雨雪频繁,国旗一两个月就会磨损。在物质贫乏年代,村里干部群众往往徒步近百里,买来红布、黄绸,捻羊毛线,缝制国旗。
“我们热爱国旗,敬仰国旗。”62岁的索朗帕加入党42年,对国旗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无论是村里集体劳动,还是边境巡逻,每当看到国旗飘扬,我们心中总是激情满怀。”
西日卡村位于林芝市朗县金东乡,地处边境,家家升国旗,户户珍藏着换下的旧国旗。“现在生活变好了,换国旗的频次也增加了,老百姓希望国旗一直保持鲜艳的状态。”现任民兵队长旦增尼玛家,仅近两年换下的国旗就有40多面。
一次次升起的国旗,寄托着边陲百姓的家国情怀。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的消息传到西日卡,80多位村民自发用藏语、汉语在“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的横幅上签下名字或按下手印,用最纯朴的方式表达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守卫国土的信心。
三代人的国旗情
每逢西日卡村升旗仪式,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加措总是提早到来,并庄重地站在最前排。凝视着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升起,这位49岁的藏族汉子总是不由地想起他的外公扎西。
扎西是西日卡庄园第一个认识解放军的农奴,那时人们习惯称他“康巴扎西”。20世纪40年代,由于不堪残酷压迫,他携妻从藏东康区流浪到西日卡,沦为“朗生”(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