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力量推进六方面改革举措(经济新方位)(3)
由于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中央已出台一系列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对冲疫情影响,为中小微企业输血。在缪荣看来,目前的针对性改革举措主要集中在财税金融、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和数字化新技术赋能等三方面。
工信部日前为推动中小微企业线上运营专门出台方案:一方面,鼓励大企业开放线上平台,带动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支持其开展数字化转型,提升线上运营能力,培育新商业模式。“中小企业政策库和政策落实督查平台的搭建,为提升政策获取和落实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同。”缪荣说。
政策普惠,还看落实。缪荣表示,近期一些措施不少是短期的、应急的,实行一段时间后有必要进行评估。对效果明显的,应考虑向常态化转变,推动中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要有一揽子考虑和安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大制定财税金融及产业政策主导部门的协调力度,握指成拳更好释放政策效能。
(本报记者韩鑫)
5
促进基本民生
密切关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早预警早干预
疫情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再叠加物价上涨因素,对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加大保障力度十分紧要。今年3月到6月,每月价格临时补贴标准提高1倍发放。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已有的保障对象基础上,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领取失业补助金人员也纳入保障范围,将新增惠及800多万人。
对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就业,收入下降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辽宁大连密切监控,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简化低保审核审批流程,灵活开展入户调查,当月审批、当月发放。”大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一季度累计发放低保金约8544万元,近6万名低保对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推出低保“单人保”政策、低保渐退政策、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近年来,基本民生保障领域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闽钢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发挥了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兜底保障作用。
“短期看,要建立低保和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实现早预警、早干预。”林闽钢说,如密切关注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状况,收集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有针对性开展摸排核查。同时,要创新救助方式,积极发展社会救助服务,探索“一户一策”救助方案和赋能方案等。
长远看,要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弱有所扶。如采取“收入+多维”的救助对象认定标准,扩大救助范围;探索解决相对贫困帮扶措施,建立低收入家庭生活负担减免制度等;同时,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在规划布局和产业发展等层面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本报记者李昌禹)
6
促进脱贫攻坚
战疫又战贫,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
“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是现阶段重点工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师大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说。
据不完全统计,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先后联合出台了10多份文件,从健康扶贫、定点扶贫、驻村帮扶、就业扶贫、光伏扶贫、消费扶贫、小额信贷等领域入手,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