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卫忠:扶贫路上只争朝夕(先锋足印)
林卫忠协助农户挖莲藕。
张柏青摄
“三年太短,要只争朝夕;十年漫长,需久久为功……”广东广州市黄埔区公安分局干警林卫忠,6年赴粤东贫困山区丰顺县完成“双到”扶贫工作任务后,又转战粤北高寒山区阳山县“精准扶贫”3年多时间。近10年光阴,林卫忠勇当“精准扶贫”马前卒,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扶贫干部”。
2010年,林卫忠被黄埔区首批选派到革命老区丰顺县一个贫困山村——汤坑镇后安村驻村扶贫。后安村全村900多户、4300多人,有贫困户183户、634人,村集体年收入7000元,是全县7个省级贫困村之一。
到村后,林卫忠采取“三步走”的办法:摸清底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夯实基础;稳步提高,共同富裕。白天,他顶烈日、冒风雨,深入田头地角和鱼塘边,详细了解种养和收入情况;晚上,他入户探望,一家一户体察实情,了解村民的日常吃住,掌握贫困原因,共商脱贫致富。
在掌握实情基础上,林卫忠通过规划到户、落实到户,稳步推进扶贫“双到”工作。通过引入加工企业,带动村民发展手工业;通过与知名公司合作,利用该企业杏鲍菇、金针菇废料生产生物有机肥,将有机肥用于发展特色种植项目,打造绿色环保品牌,使养殖业、种植业规模化发展。2012年,后安村的黑乌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产值60万元,纯利润6万多元,村域经济后劲喜人。
对于林卫忠来说, 2013年2月1日是个特别的日子。他离开广州到丰顺扶贫已经整整3年,圆满完成了任务。然而,一封20名参加过林卫忠举办的“商知识”培训的村民写的联名请求信,让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林卫忠读着村民们饱含深情的信,眼眶湿润了。很快,他毅然作出一个决定:主动申请再干3年。他在扎实推进各项“双到”扶贫进程同时,把重点放在通过“商”解决好山村农副产品销售难上,努力闯出一条山村持久富裕的路子。
打定“商扶贫”的主意,他找来其他扶贫干部一起商讨商平台的筹建方案,并立即和当地协商。经过林卫忠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企业给予大力支持,组建商平台的工作方案不断完善。子商务平台自2015年成立,仅一年全县就有83样农副产品实现上网销售,12个帮扶村合作社实现全面对接,上架扶贫产品6个,在线上实现销售产品1500多单、线下实体店销售1000多单,商平台营业额60多万元,带动学员和各合作社销售额达300万元。他组织的商创业培训班9期,培训学员400多人,大部分学员实现网店及微店自主创业,部分学员到商企业就业,收入也明显增加。这种商扶贫模式把“互联网+”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
2016年5月,林卫忠第三次请缨参加扶贫。这一回,他来到阳山县七拱镇隔坑村。已是扶贫“老兵”的林卫忠让党员带头并发动乡贤,利用自然村塘边村200亩水田打造水稻种植基地,成立隔坑村塘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米香粘”优质水稻种植产业,吸引贫困户入社。驻村一年,林卫忠带领全村成立了4个种植合作社、1个大米种植经济合作社,还成立了多个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阳山鸡、梅花猪、山羊养殖。一番“组合拳”打下来,去年村里核实的贫困户已基本实现了稳定脱贫。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11日 17 版)
(责编:岳弘彬、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