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安心,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新时代·面孔)
“停住,停住!”今年4月初,随着一阵急促的呼喊,四川成都龙泉驿区街头上演一幕追逐大戏:几辆汽车紧紧追着一个骑电动摩托车男子,在危急时刻,该男子一个急转弯,将摩托车丢在路边绿化带,然后跳入河中。几辆汽车也紧急刹车,车上下来几个小伙子,跳进河里……
“我们是警察,这个人偷了别人的电动车。”抓到跳河的男子时,路边已围满群众,爆发出阵阵掌声。
这几个勇敢的小伙子是成都市公安局龙泉驿区分局巡警大队便衣中队民警,这样惊心动魄的抓捕场面,对于他们来说已习以为常。
识 别
“最长的一次,我们蹲守了三天三夜”
从警10年来,便衣中队队长姚洲波对警服有着特殊的感情。然而,当外出工作时,他却时常不能穿警服。
“为了抓住那些盗窃犯,就必须隐藏身份,否则容易打草惊蛇”,姚洲波说,便衣中队面对的主要是盗窃和抢劫群众的手机、钱包和交通工具等案件,犯罪分子隐蔽在街巷之中,做好识别至关重要。
“当好便衣民警,首先需要有好眼力。”刚入职一年多的95后姑娘李珍,一直记得师傅曾浩的这句话。
“先要看对方的神态和行动轨迹。”从警10年的曾浩有一套识别盗窃犯和抢劫犯的好办法,他说,盗窃犯一般来回在某一区域走动,并且四处观望,眼神鬼鬼祟祟。而对于团队作案的犯罪分子来说,他们往往还会相互掩护,不断更换彼此的相对位置,常用遮挡物来掩盖行为目的。
听多了师傅的传授,李珍渴望着到外勤现场一展身手,但知易行难,路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哪个是扒手?哪个会抢劫?看多了人来人往,精力再旺盛也难掩疲态。
跟着队长和师傅,李珍学会了一个新词:“碰撞率”。李珍说,所有识别和蹲守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碰撞率,抓到真正的犯罪分子。而这,往往意味着长时间的鏖战。
“最长的一次,我们蹲守了三天三夜。”姚洲波说,这也是便衣民警的工作常态。“寻觅犯罪分子的难度不断增加,需要进行综合研判,精准识别。”
抓 捕
“所幸,嫌疑人的手很快被我们抓住,没来得及掏枪”
说起抓捕经历,李珍最难忘的是刚加入便衣中队时那次。2019年夏,一对在街上骑电瓶车的男子,吸引了蹲守民警们的注意,“这两人骑着车,慢慢悠悠在路上溜达,完全不像有事儿出行的人”。
根据之前掌握的线索,他们发现这两人与一起盗窃案件嫌疑人的特征相符,基本可以锁定。“看到嫌疑人骑到了狭窄地带,中队长姚洲波一声令下,实施抓捕。”车辆逼停这对骑车男子后,李珍立马跳下车,拿着执法记录仪,冲向嫌疑人……
“从警情研判、合成作战,再到便衣捕现、预审办案,一整套工作机制环环相扣,不敢有丝毫马虎,为的就是守护群众的安全。”巡警大队副大队长曾浩说。
2016年的一天中午,正在吃午饭的曾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分局警情指令说有嫌疑人出现,身上还携带有枪支,要求我们迅速赶往抓捕”。
到了现场,他们发现嫌疑人正在街边徘徊。曾浩回忆,趁嫌疑人不备,一个身材魁梧的同事猛地扑了过去,从背后按住他。随后,其他人也迅速冲上前去。“所幸,嫌疑人的手很快被我们抓住,没来得及掏枪。”说起当时的经历,遇到过不少惊险场面的曾浩仍心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