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助脱贫精准到个人(一线调查)
地处粤北山区的连南瑶族自治县,曾是广东最贫困的县。2015年,全县69个村中的65个村,被核定为省级重点贫困村,由此也得到了一系列“量身定制”的优惠政策。
2016年,出于全省统一布局的考虑,连南县没有被新确定的省级重点贫困村,也就没再新增专门的对口帮扶资金。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连南靠啥继续完成脱贫任务?为此,记者专门深入这个三省交界、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贫困县一探究竟。
稻花香处鱼儿肥
9月14日,台风“山竹”正要袭来,此时远在粤北大山深处的大古坳村却还是一片阳光明媚。漫山稻黄季,稻香鱼肥时,村支书兼村主任的唐孟更一家里,挤满了特意赶来品尝烤鱼的客人。
连南是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口占全县一半以上。瑶族群众世居高山,道路不通、信息闭塞。作为当初村里唯一一个考出大山的高中生小唐,8年前成为了村里的“当家人”。
依靠帮扶政策,两轮6年下来,8个自然村491户群众从海拔800多米的山上搬迁下来;村里用帮扶资金入股了当地水产业,有了稳定的分红收入。外部的力量用足了,可内生力量从哪“长”出来呢?小唐的目光盯上了全村1000多亩的稻田,“不光要种稻,还要养稻鱼”。
稻田养鱼,这可是瑶家人传统的农耕技艺。通过扶持产业发展,村里田间修通了机耕路、加高了田基、设置了鱼窝……稻田养鱼成了产业。
再加上连南本就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矿业工业一退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自然就成了当地的主打产业。于是,从2016年起,连南将前两轮中“人人有份的扶贫资金”改为“产业发展奖励补贴”。钱还是那些钱,变了“方式”,再加上与当地科研机构合作,“全村稻田养鱼占到了整片稻田的90%”。
学好手艺促增收
欧六今年50岁,瑶家汉子,家中行六。2010年前在广州做水果批发生意。钱一多、人一闲,迷上了六合彩,赔光了积蓄。经一事、长一智,欧六彻底明白了:好日子还是得靠自己辛苦得来。他回到了连南县三江镇城西村老家,租了7亩地,要凭自己植桑种果的本事,重新来过。
不怕天有不测,只怕人无恒志。从第三轮开始,“断奶”之后的连南县也在总结着前两轮中的经验:给物、给钱、给苗,不如给走出贫困的真本事。“所以,精准到个人、到产业、到生产组织,就成了第三轮扶贫工作的重点方向。”连南县扶贫办主任张其誉告诉记者。
欧六的再一次转折,也因这个改变而开始。
土地租下了,也折腾光了欧六最后的积蓄。时任县蚕桑办副主任邓文光,自己掏腰包先帮他垫资买了果苗;镇扶贫办主任沈威感动于他的真诚,主动出面帮助解决5万元政府小额信贷,还拉他加入了镇里的扶贫基地——上有公司订单托底、下有合作社土地整合,欧六成了全县第一个桑葚种植大户,种植面积达到50亩。
“只要肯下力气,再穷也穷不倒有手艺的勤快人。”欧六用自身经历总结的这个经验,如今也成了连南县扶贫的新思路。
贷款贴息产业兴
政府的小额信贷,虽然能为像老欧这样有技能的贫困者带来资金支持,但也有个问题:审定程序比较复杂,至少需要两三个月,所以至今能得到贷款的户数还不太多。那还能不能有更快捷的资金支持平台呢?有!
“用好金融扶贫,降低贫困户发展风险,也是我们这一轮的重点内容。”连南县县长唐金文告诉记者。
通过省里牵线,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下属的小额信贷部在连南县建立了广东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农业专业小额信贷公司中和农信,把凡是录入征信名录的农户都作为贷款对象,额度5万元以内,只需有人担保3天便能放款;而原来的政府扶贫资金则改为“集中设立补贴资金池”,专门用于农户从中和信贷公司的贷款贴息。
“断奶”后的连南,在新一轮精准扶贫中,不仅没有失去动力,而且还学会了自强自立。据统计,2017年连南全县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816元,超过6883元的脱贫标准,顺利完成年度762户2808人的脱贫任务,为全面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10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