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循着总书记的脚步探访产业扶贫新事(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16 11:04:55
浏览

  早几年,杨岭村只有一条水泥路通往山外。和村里大多数贫困户一样,他家还住着土坯房,种着几亩薄田,农闲时打打工,日子勉勉强强地过着。“没致富的路子,只能受穷。”他说。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到他们村考察。“当时村里也有养牛的,但不成规模。”杨岭村党支部书记张顾杰说,“总书记到我们村考察后,大伙对发展草畜产业有了极大信心。”

  当地鼓励农户黄牛育肥的同时又引进安格斯基础母牛,这种牛产下的小牛犊卖价要比普通黄牛高2000元。

  上个月,马俊林养的3头牛出栏了,净赚1.5万元。“我还有12头牛,这两年牛市稳定,准备贷款补栏。”他说。

初夏,循着总书记的脚步探访产业扶贫新事

  这是4月30日拍摄的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在村里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4年来,杨岭村老百姓找准产业路子见了成效,这正是落实总书记指示的具体实践。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指出,“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

  搞农产品加工、发展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同样也要因地制宜。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强调,“要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2019年9月,他又在河南信阳市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初夏,循着总书记的脚步探访产业扶贫新事

  这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一角(4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生态优先结硕果,绿色发展正红火

  出凤凰古城,往西南行驶一会儿,就到了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

  这里柚子、桃子、蜜橘、椪柑、猕猴桃等果树漫山遍野,水泥路平坦整洁,“小洋房”错落有致。浓郁的柚子花香里,忙着给桃子套袋的王安全起身擦汗,说:“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太大了!”

  菖蒲塘村山下耕地少,山上土层薄,村民长期靠种水稻、玉米勉强维持生计。当地民谣唱的是“有女莫嫁菖蒲塘,家里只有烂箩筐”。

  为摘掉“穷帽子”,王安全等人带头到外地学习水果种植技术,考察水果市场,先后引进蜜橘、椪柑、柚子、猕猴桃等品种。大伙克服了种种困难,种出了优质水果,一车车水果运到山外,村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初夏,循着总书记的脚步探访产业扶贫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