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和汗水守护城市的美(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14))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17 21:03:06
浏览

用青春和汗水守护城市的美(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14))

 

  图①:温莹莹正在清扫地面尘土和垃圾。
  资料图片
  图②:王淼正在清理粪井。
  资料图片
  图③:上岗前,王广再次检查医废垃圾转运车。
  刘龙飞摄

 

  一说起北京胡同,很多人都会想到青瓦灰砖、连绵的大树、京片子,还有遛鸟、下象棋、骑单车的市井生活。但其实,安乐的生活离不开一个群体——掏粪工。

  胡同生活空间狭小,居民家中没有独立卫生间,需使用公共卫生间。大量粪污从公厕流到粪井,如果不及时清掏,粪井就会污水外溢,影响居民日常生活。

  “咱要一人嫌脏,就会千人受脏;咱一人嫌臭,就会百家闻臭。俺脏脏一人,俺怕脏就得脏一街。”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名叫时传祥的掏粪工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无冬历夏,时传祥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北京胡同里,弯腰埋头掏粪扫污。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变得家喻户晓。

  时光荏苒,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接过时传祥手里的接力棒,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整个北京城。“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代代相传,不仅是掏粪工,从事其他工种的环卫青年人也将此视为自己的精神标杆和职业追求,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车轮、粪管代替了脚步、粪勺,不变的是坚守和付出

  早上7点半,32岁的王淼走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泰桥下的一个简易工作站,换上橘红色的工作服,戴好防护口罩,钻进作业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从工作站出发,作业车沿着永定门东街、天坛路、崇文门外大街一路向北,然后拐进了东利市营胡同。

  胡同狭窄,缓缓前进的作业车几乎快要和两侧墙壁蹭上了,但在王淼看来,这种路况还算比较好的了,“有时需要一边挪居民停放的自行车,一边前进”。几分钟后,王淼终于来到了这一天的第一个作业地点——东利市营胡同的粪井口。

  2007年,王淼从部队复员到北京市东城区环卫十所时传祥青年班,成了一名抽粪工人。一转眼13年过去了,王淼追随着当年时传祥的脚步,穿梭在东城区的各条胡同间,从一名见习清粪工成长为时传祥青年班的副组长。

  停稳抽粪车,王淼开始忙活了。只见他先在井边竖起一个安全警示牌,再用半米长的铁钩撬开井盖。顿时,一股刺鼻的恶臭味扑面而来,即便戴着口罩,阵阵臭味也让人感到恶心眩晕。“每次打开井盖都需要先放气儿,刚开始工作时很不适应,经常被熏得吃不下饭。”王淼说。放完气,王淼麻利地将十几斤重的抽粪管插进粪井,“可以了,抽!”一声高喊,作业车里的司机师傅启动了抽粪泵。

  时传祥的年代,掏粪是个纯体力活。时传祥每天手拿粪勺走街串巷,背在肩上的粪桶一般有10多公斤重,装满了就是50多公斤,肩膀早被磨出了一块巴掌大、又黑又硬的老茧。现在,掏粪工具已经机械化了,车轮代替了脚步、粪管代替了粪勺,但王淼还是经受着同龄人体会不到的脏、臭、累。

  跟着抽粪机的节奏,王淼一脚踩在粪管上,一手拽住管子上的绳子,扭动腰身、摆动手臂,不断调整着管口的朝向。如果遇到塑料瓶、菜叶子等堵住粪管口,王淼便蹲下来,伸手把杂物一点点地掏出来。“疫情期间,我们还会对粪井周边1平方米范围、粪井内、抽粪管口、抽粪车车轮进行整体消杀,降低新冠病毒通过粪口传播的风险。”王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