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故里我们同在(传承赤色基因时代风华)(2)
7月21日,天晴。见到陈海波时,他正教育村民在圩埂上铲土。时至晌午,天气炎热,纷歧会儿,他前胸后背就全湿透了。“趁着天气好,得赶忙加固拓宽圩坝。”此时,坝内江水险些已经与坝顶齐平,一望无际的江面上,遮盖着点点树冠和只暴露面的电线杆。
本年28岁的陈海波大学结业后就回到安徽芜湖白茆镇大江村事情,至今已有5年。接受村党支部副书记期间,入夏防汛早已成为老例。“本年的汛情出乎预料的凶猛,暴雨不断,江水猛涨,巡堤、筑圩、抢险就成了屡见不鲜。”陈海波说。
17日中午,大江村合力圩西坝产生漫堤,江水溢向农田,形势危急。陈海波调来几台挖机,不多时便在坝上筑起了一道约50厘米宽40厘米高的子埂。合法各人略松一口吻时,险情突现,“快!发明一处管涌。”人群中传来一声呼唤。
“扑通”一声,陈海波跳进了水里,一边用身体堵着管涌处水流的攻击,一边喊道,“赶忙顺着我周围打桩,漏水的处所找到了,就在这里。”跟着一根根木桩钉进水里,合力圩终于逢凶化吉。
回到岸上,陈海波成了“泥人”。此时各人才想起来,他不会游泳。
“忘了。”当记者问起来,他只答复了两个字。“我们身后有2400亩农田,200多间房,圩必然要保住。”陈海波说。
长在江边的陈海波,对大水并不生疏。1954年,长江流域大水肆虐,陈海波的爷爷陈永胜投入防汛。扛沙袋、递石头,爷爷随着村里人和人民后辈兵们一起,将大水堵在了故里之外。因为劳动努力又热心,陈永胜厥后当上了出产队长,每到夏季,防汛也成了陈家的大事。
耳濡目染,陈海波的父亲陈传好很小就学会了如何抗洪、如何抢险。1998年,大江村又一次受到大水威胁,陈传好跟村民们天天都在巡堤、抢险。“当时我才6岁,就记得天天大人们都累得不想措辞,但只要有事抓起衣服就冲出去。”陈海波说。
小时候,每到汛期,爸爸就不着家,整天围着堤坝,跟着年数渐长,他愈发大白了爷爷和爸爸每到汛期时的严肃和郑重,“身后就是我们的故里,把大水挡在身前,才气掩护家人、掩护村民。”
曾在大水中得救,如今报名守堤
“此刻轮到我来接力了”
周日的清早,下了整夜的大雨,湖北武昌江滩月亮湾轮渡船埠4号闸口四周,江水已经漫过了江滩公园广场,船埠的门楼、绿化树和电线杆都浸泡在水中。
身穿丰富的军绿色雨衣,戴着“防汛值守”红袖章的汪晗,站在长江干堤上,看着脚下台阶边的江水,眉头紧蹙,“此刻的水位是28.4米,高出警戒水位1.1米。天气预报说接下来尚有一连降雨,我们的巡堤事情一点不能草率。”
“90后”汪晗是武汉市武昌区徐家棚街徐东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已经在社区事情了5年。而参加到防汛事情,这是第一次。
受持续强降雨的影响,长江武汉段水位一连上涨,各区防指紧张增派人手,增强巡堤查险,落实24小时值班驻守。接到街道的通知,汪晗和同事们第一时间报名上堤。
汪晗认真的区域,是武昌江滩月亮湾段2.8公里的长江干堤,这里是武汉著名的防汛险段。轮到值守时,她天天6点不到就要赶到值守点位,和同事们沿着长长的堤坝开始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