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年内第三次到访深圳 深港携手打造“双城经济”
作者:王帆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11月7日下午,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在深圳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一行座谈。
尽管因为疫情的缘故,深港之间交往受阻,但公开信息显示,这是今年林郑月娥第三次到访深圳,第一次为8月26日在深见证深港之间的第七座陆路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开通,并考察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发展情况等,第二次为10月14日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
在此次到访深圳前,林郑月娥刚刚结束了北京的行程并访问了广州,按照计划,11月底前她将宣布最新的施政报告。她在深圳的座谈会上表示,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便利各类要素自由流通,携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强联手打造“双城经济”,共同发挥引擎功能,加强青少年交流交往,共增两地民生福祉,为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贡献更大力量。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专门提出,推动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在观察人士看来,港府高层最近多次提及与深圳共同打造“双城经济”,某种程度是对“深港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的回应。
在此次的座谈会中,王伟中将深港之间的关系表述为“亲如兄弟”,他表示,深圳将始终坚持学习香港、依托香港、服务香港,着力做强大湾区深港这一极,不断巩固深港亲如兄弟般关系,全力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更好发展。
双城经济既惠商也惠民
深圳特区40年的发展,离不开一河之隔香港的支持。
1978年,香港东雅公司郑可明从香港跨过罗湖桥,在深圳文锦渡的铁皮房里,建起了一家对外出口手袋厂,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投资内地的港商。
随后的80年代,深圳开启工业化进程,当时主要是吸引外商投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电子制造、缝纫纺织、机械等行业,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
港商是在深圳的投资主力,早期的深港合作被称作是“前店后厂”模式。在深圳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看来,正是经过了“三来一补”,深圳逐渐建立起大规模生产和装配能力,从初期低层次起步进入全球分工体系。并且,深圳培养起了“合约意识”,这是市场化的重要基础。
王伟中也在上述座谈会中表示,深圳不会忘怀香港40年来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给予的巨大支持。
1979年,深圳GDP仅为1.96亿元,香港则高达225.3亿美元,相差悬殊。40年风云变幻,深圳已从昔日的边陲农业县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2019年GDP已接近2.7万亿元,深港合作也早已迈入新的阶段。
如果说,早期的港商“过河”为香港企业拓展了更大的腹地,未来的“双城经济”不仅注重经贸联系,更将全面加强两地市民尤其是青年之间的交流、融合。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将之总结为:深港两地的合作更应该从“组织”拓展到“个体”,真正实现既“惠商”,也“惠民”。
10月30日,广东省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联合发布《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重点工作》,其中就包含简化香港居民在粤购房流程,推动落实与广东本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获香港青年发展基金资助的香港青年创业团队,可直接受惠于珠三角九市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等。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港澳的土地空间有限,房屋价格高企,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实际上也是希望推动共同生活家园的建设,打造真正的一小时生活圈,这也是今后大湾区要推进的重点之一。
林郑月娥10月在会见媒体时介绍,截至2020年5月,大概有逾5万香港市民在深圳居住、工作,截至目前,在深圳的港资企业超过八万家,占深圳市外商投资的比例高达85%,这说明两地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携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在上述座谈会中,王伟中表示,希望深港双方继续加强在口岸建设、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教育医疗、社会民生、疫情联防联控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用好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平台,促进深港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其中,科技创新被视作深港更高水平合作的重要抓手。
近日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放在这一国家背景下来看,深港科技合作的重要性尤其突显。
10月30日,中共中央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香港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基础,独特的优势,比如有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与世界经济广泛联系。展望“十四五”时期,中央将进一步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港澳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开展交流合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罗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香港本身的创新能力是比较强的,但在产业培育方面有所欠缺,深圳则产业链基础比较好,这构成了两地合作最大的基础。
“科技自立自强”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离不开大量人才的支撑。
林郑月娥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透露,正研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快推进与深圳和大湾区的创科协同发展,其中一项是正在与深圳商议推出“联合政策包”,吸引海外华人回流香港、深圳。同时,特区政府希望借提供教席、资源支持,吸纳海外学者,让他们可带着课题和研究生回来做研究。
此次座谈会透露出来的信息也显示,深港双方商谈的内容包括招才引智。
张玉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值得期待的是,深港接下来是否可能成为未来科创人才的一个集聚中心。一方面,科研人才的创新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研发能够实现快速的产业化。把香港、深圳各自能做的事结合起来,这是打造“双城经济”的重要内涵。
张玉阁认为,当前最紧迫的是,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深港恢复通关,人员可以正常交往。
长期来看,深港科技合作,对于深圳而言,拓展了寻求基础科学支撑、向源头创新迈进的更多可能性,对于香港而言,则事关提供科技相关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复苏与转型。
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例,唐杰不久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河套深港两边加起来约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按照福田区每平方公里容纳5万就业人口计算,未来至少可容纳20万就业人口,加上周边市镇加速建设,或能解决30万-40万人就业,从而带动香港的经济转型。
唐杰表示,深圳经济规模达到如今的体量,已经足以对香港产生一定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