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德强:知识产权大数据正唤醒专利 助力其向产业端转化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20-11-19 00:00:00
浏览

  诸多资本市场案例表明,知识产权这一小众化领域正在逐步走向大众视野,来自一线监管机构也在着力加码企业科研实力的研究和实践。

  以深交所为例,今年8月便曾公布了一份有关科技大数据系统的招标文件。记者近期从业内了解到,最终由中汽知识产权投资运营中心(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六棱镜”)摘得该标。

  于资本市场而言,这家公司虽然稍显陌生,但是却已先后护航多家拟IPO企业成功上市,其中更包括多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另据公开资料,六棱镜是全国第一家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的建设运营方,其独立开发的Sixlens大数据平台囊括企业、产业、工程师、专利和投融资事件等方面数据,更建立起一套独有的科研实力评价体系。

  “技术和产业的对接,必须要有资本的加持。但是,资本市场不了解专利市场,难以科学评判某项技术的价值,看不懂、找不到、不敢投的情况十分普遍,这导致技术向产业端转化效率很低。”六棱镜创始人CEO耿德强指出。

  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则可以打通上述技术端与产业端的“血栓”,通过价值项目发现、企业科研实力评价,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六棱镜是近年来区别于传统专利技术信息检索数据库产品,聚焦技术投资孵化、科技招商、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等知识产权运营领域差异化发展的突破性创新产品,开创了知识产权金融科技大数据这个全新赛道,引领着智慧芽、合享新创等传统专利数据库产品升级发展这类平台的出现,将帮助资本端完成从“看不懂”,到“洞穿”企业技术的转变,在将技术、资本和产业形成紧密联系的同时,明显加速国内专利技术加速向产业端转化,利在千秋。

  沉睡的专利

  技术需要变现,否则只能沉睡。虽然始终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是国内专利技术极低的转化率已是不争事实。

  以高校专利为例,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主任沈健推算的结果显示,美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为50%左右,中国这一数字仅为6%。

  另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有10%,比美国80%转化率低70个百分点,差距巨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科技人员超过3000万人,有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106万人,分别占到世界的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同时,国内近几年研发投入更是保持高速增长,研发投入占GDP比例已与中等发达国家投入基本相当。

  然而,就是投入如此大量人力、财力,换回来的科研成果却有90%未能“变现”,大量专利成果未能真正转化成生产力。

  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高校重数量、轻质量,也有重申请、轻实施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树立在技术与产业之间的一堵墙,将专利的权利主体、技术主体与产业链分隔开来,技术、产业和资本三者之间存在严重的结构洞。

  这导致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技术、技术持有人找不到合适的资方、投资人找不到合适的项目,专利技术相应难以转化成实际生产力。

  比如PE机构,整体更倾向于投资消费领域企业,投向技术型企业则要显得谨慎许多,核心原因就是看不懂,也看不穿,难以形成对被投企业技术的科学评判,如何敢于拿出真金白银来入股?

  缺少了资本的加持,又进一步减缓了国内创新性企业的成长速度,专利成果转化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对此国家相关部门早有应对,并出台了多项政策进行引导。

  2016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指出,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需求,鼓励各类机构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科技成果信息增值服务,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精准科技成果信息。

  2020年3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

  此外,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

  上述两项通知分别从信息、应用两方面着手,为国内技术成果更好、更快地向产业端应用作出指引。

  然而,专利技术走向产业应用,仍然需要引入市场化手段进行推动,通过信息、资金、人才的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转化速度也会远高于单纯依靠政策扶持。

  “桥梁”

  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怎么才能从资本端借力?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架起创新供给侧、资本赋能方和产业需求端三方的桥梁?

  核心,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第一步就是要解决资本看不懂、看不穿的专利技术的问题。也正是在这一市场需求下,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应运而生。

  以六棱镜为例,该公司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产业类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其推出的Sixlens大数据平台定位于“商业情报调查工具”。

  这类产品,通过将专利“语言”降维,消除了投资机构与专利之间的鸿沟,让投资人看得懂、看得透专利技术及其背后的故事,从而帮助投资机构第一时间发现优质技术类创业项目。

  汽车后视镜,百年未变,视野盲区百年存在……

  电子后视镜,借助摄像头的调节则可以有效解决视野盲区的问题,目前包括雷克萨斯ES、奥迪e-tron等豪华车型已率先试水该技术。

  由六棱镜挖掘的上海豫兴电子,同样是声名不显,但是在国内电子后视镜领域却是技术王者级的存在。

  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双曲率电子后视镜”,可以有效解决不同视频流产生晕眩、右侧显示屏距离驾驶员过远不易观察等问题,可根据不同车型、不同行业制定专属解决方案,如今公司已成为国内唯一的全景电子后视镜技术系统化方案提供商。

  “按照全部取代传统后视镜测算,国内电子后视镜商用车和乘用车前装市场接近千亿元规模,从电子后视镜配套起步到规模应用需要五年以上时间。”豫兴电子总经理付红强曾表示。

  解决投资机构看不懂的问题只是第一步,知识产权金融科技大数据平台的出现,还为“外行”精准发现好的科技项目,科学评判企业科技含金量以及防控专利背后潜在的关联风险提供了参考。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其硬科技的量化评级。

  在这方面,六棱镜分别借鉴了上交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和MSCI指数等国际主流评级机构做法,以企业专利数据为核心,综合应用企业创新全要素数据,通过16个维度60个定量指标的评判,建立起了一整套的企业硬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SIXLENS数据平台显示,目前获得AAA最高评级的企业,包括华为、格力电器、歌尔股份、中联重科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其中华为、格力电器两家公司拥有专利数量均超过6万件。

  由于这套系统基于企业专利数据,覆盖范围足够大,所以对于初创型企业同样适用,仅以深圳市一地为例,该平台覆盖企业数量便多达213.6万家。

  需要指出的是,专利仅是底层数据,在嫁接工商信息、工程师资料、投资并购数据、科技文献和标准统计后,产权运营机构还衍生出了商业网络、人才、技术实力、资本、竞争对手与风险信号等一系列图谱关系。

  实际运用上,可以帮助投资机构一眼洞穿拟投企业专利价值、知识产权是否存在瑕疵,以及核心技术人员是否在职等一系列风险点。

  “赛道”初现

  定位于知识产权金融大数据科技的机构,并不仅有六棱镜一家,近年来市场上还涌现出了本应科技、中译语通等一批新兴数据公司。

  也正是这类机构的集中出现,国内知识产权行业运营的“赛道”才得以逐步形成。

  实际上,这类机构并无太多神秘之处,其本质就如同东方财富侧重证券市场,天眼查聚焦企业工商信息一般,归根到底无非是不同细分领域的专业工具而已。

  只是,由于引入企业科技实力评级的功能,这类数据产品又兼具了一定类似于债券评级机构的属性,并衍生出了围绕企业专利权全链条服务的功能。

  相较之下,六棱镜更为专注于对专利数据的深度挖掘,延伸出的专利数据的深度关联与挖掘等功能是其他两个平台所不具备的。

  需要指出的是,几家公司产品侧重点的不同也是受到其团队属性所致。

  六棱镜创始人为耿德强,原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综合处副处长,曾参与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建设等顶层设计,目前负责国家知识产权大数据产业应用研究基地、中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投资运营中心及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投资运营中心的市场化运营建设。

  此外,该公司主要团队亦多具备国家知识产权局背景,很多员工原本就是专利审查员出身。

  正因于此,六棱镜偏向于围绕自研知识产权金融科技大数据产品打造覆盖全国的产业知识产权运营生态体系,本应科技则偏向技术预见,走的小而专的路径,而中译语通大股东为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公司机器翻译、金融量化产品已发展较为成熟,优势集中在金融数据领域。

  伴随着上述机构的涌现和相关产品的不断迭代,国内知识产权金融科技大数据这一原本小众的赛道已经逐步成型,这对推进国内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产业化和资本化将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至于,未来上述机构在市场搏杀过程中,知识产权金融科技大数据赛道最终会演变业务高度集中的寡头格局,还是凭借各自优势多点开花的状态,仍需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