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现状调查:农作负担重心理孤单多(5)
2019年,这种“抱团养老”的幸福院模式在库山乡全面铺开。据王德凤介绍,目前库山乡已建立25处幸福院,1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处服务站点,同时与专业的家政服务公司合作,由各服务站对所辖各村统一配送饭菜,建成“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库山乡小小幸福院托起“大民生”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互助性养老”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目前已有养老机构2万多家,幸福院、颐养之家等互助养老设施10.8万个,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
所谓“互助性养老”,就是由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老年人,由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照顾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以此完成养老服务的代际传递。
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介绍,农村“互助性养老”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创立专门机构、长期护理险等几种模式实现,这些模式介于居家养老和第三方社会化服务之间。
记者注意到,在农村,“吃住一体”型、“管吃不管住”型、“公共文体娱乐+上门服务”型……各种类型的“互助性养老”模式不断落地,依托村级老年协会、依靠有威望的老人带动组织,通过“少老人”帮“老老人”来解决“缺人”问题。
在山东省沂水县,“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寸草心志愿服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由农村党支部领办志愿服务队,发动村内50周岁以下、常年在家、有一定服务能力的党员,带头开展服务,服务对象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留守老人和居家养老人员为主。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打扫卫生、料理家务、清洗衣服、帮助代购,有效满足群众需求。
在北京市密云区,统筹各镇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组建本镇邻里互助机构,由机构根据老年人的分布,在本地招募邻里互助员,组建若干邻里互助队,形成“邻里互助机构、邻里互助队、邻里互助员”三级组织结构,有效解决农村特别是山区独居老人的居家养老照料难题。
……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刘妮娜及其团队一直在研究“互助性养老”模式,她告诉记者:“‘互助性养老’在农村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农村具有建立在血缘、地缘、亲缘关系上的邻里守望传统。”
刘妮娜认为,村党委领导下的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为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提供了组织基础;此外,低龄健康(准)老人、党员等乡村骨干则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农村老年人收入相对较低,对市场服务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都相对偏低,对‘互助性养老’服务接受度相对较高,这也是其突出优势之一。”汪三贵说,“‘互助性养老’肯定是将来农村养老的大趋势。”
困境
资金和管理都是掣肘
然而,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挑战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不好管理。”幸福院运行3年来,解则江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到老人们乐享天年,他很欣慰、很有成就感,但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困难,比如老人们各有各的小脾气,聚集在一起难免产生摩擦,这对管理来说是一个挑战。
资金也是一大制约因素。
据王德凤介绍,目前库山乡在推进智慧养老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之一就是资金不足。为了尽量克服这一难题,库山乡按照“上级补一点,村里筹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原则,由乡党委政府对幸福院建设资金存在困难的村,预支启动资金进行建设;除上级补助资金外,剩余款项按照乡党委政府补贴50%,村自筹50%的方式进行。同时积极通过驻村“第一书记”争取单位帮扶资金、吸纳社会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