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发文明聚餐适量自愿饮酒倡议书 劝酒出事须担责(2)
在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看来,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地方不止劝酒,座位也有讲究,这实际上是一种招待客人的礼数,生怕客人拘谨、放不开吃喝,而且以前物质匮乏,酒也格外珍贵,能让客人尽量多喝点酒,是对其最大的礼遇和尊重。
“如今,物质已经不那么稀缺,再让别人多喝酒的逻辑方式已经发生变化,有些人还是出于热情劝酒,有些人就是纯粹的恶意,不管你能不能喝、愿不愿喝,就是希望你多喝。甚至还有些人会从劝酒中寻找征服感。”孟强说。
据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任超介绍,现代不文明劝酒行为多出现在强迫性喝酒的场合,即上下级间喝酒、男女性间的劝酒行为等。
“强迫性主要体现在劝酒者采用粗暴的语言和行为等直接方式,或借助个人身份等隐性间接方式迫使被劝酒者进行‘非自愿’饮酒。精心安排的酒席座位和巧妙的劝酒辞令无一不彰显酒局文化中赴宴者之间的不平等地位。所谓人情实为道德绑架,去除权力、职位、性别等词语的修饰,不文明劝酒行为本质就是地位不平等下强者对弱者的征服。”任超说。
不当劝酒行为最常见的法律后果是民事侵权责任。根据民法典有关规定,共同饮酒过程中如果有人处于醉酒后的危险状态,其他同饮者应承担因过度劝酒、敬酒等先行行为所产生的安全保障义务,否则就可能转化为侵权行为。
2020年5月,上海一女子深夜到烧烤店撸串喝酒,几位男士上前搭讪并频频劝酒,凌晨4点该女子因酒精中毒殒命。2021年7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该女子自身承担醉酒死亡80%的主要责任,两名劝酒人分别承担12%及8%的赔偿责任,烧烤店对两名劝酒人赔偿总额承担50%的补充赔偿责任。
任超指出,在实践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在饮酒过程中过度饮酒造成健康权的损害甚至死亡。此外,酒局参与者也负有对醉酒者酒后驾车的劝阻义务。同饮者如果放任被劝酒者驾车离开,在驾车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如果劝其酒后驾车,可能承担酒驾的行政处罚责任。
“不当劝酒行为是借助隐性的人情进行道德绑架,将社会规则等同于人情关系文化。这种简单的等同实际上限缩了社会规则的内涵,过分强调人情关系,忽视法律规则以及契约规则的存在和重要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损法律规则和契约规则的权威性。”任超说。
除了损害自身健康外,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不当劝酒行为还有损社会风气。首先是食品浪费,不符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其次是喝酒后划拳、大喊大叫等行为会影响周边的环境。
加强宣传明白危害
文明饮酒从己做起
针对劝酒行为,多地多部门近日陆续发布“文明聚餐、适量自愿饮酒”倡议。例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文明办近日向广大居民发出限制过量饮酒倡议书,提出文明饮酒要适量、文明饮用不劝酒、文明酒后讲公德;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也发布文明倡议书,提倡“文明餐饮,不劝酒,不浪费粮食”;山东省日照市举行“文明饮酒 珍爱健康”讲文明树新风集中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