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农奴、阿里地区改则县抢古村乡村医生桑巴:“解放军来救我们了”
图为桑巴(左)正在家中为群众看病。记者 汪纯 摄
身份背景:
桑巴,男,生于1946年5月,现年73岁,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抢古村村民、乡村医生。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家庭世代都是色果(也称“森果”“森郭”)部落的牧户。桑巴一家积年累月地辛勤劳动,但在旧西藏沉重差税和高利贷的剥削下,连最起码的温饱也得不到保障。桑巴从7岁开始在色果部落干活、支差,经历了数年地狱般的农奴生活。
民主改革后,桑巴经过培训,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行医56年,医术远近闻名,直到目前,仍然守护着周边群众的健康。桑巴的儿孙目前均生活在物玛乡抢古村,生活安定富足。桑巴的二儿子布次仁被村民推选为抢古村村委会主任。近年来,抢古村大力开展牧区改革工作,成效显著,2017年,抢古村实现县级整村脱贫,2018年,抢古村人均纯收入达15547元。
一个周末的清晨,在改则县物玛乡抢古村,记者采访到了乡村医生桑巴。
桑巴是一位大忙人。前几次,记者来访时,桑巴都在村卫生室给排着长队的病人看病,忙得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物玛乡党委书记郁春林告诉记者,这些病人都是周边县乡的牧民群众,慕名前来找桑巴看病的。
56年行医路,桑巴熟练掌握了藏、西医两种诊疗方法。看病时,桑巴态度和蔼、动作利索,查体、听诊、把脉、开药,一切有条不紊,很难看出他已经是一位73岁高龄的老人了。
在桑巴家客厅一排藏柜上,整齐地摆满了桑巴获得的20多个荣誉证书。从1967年获得第一本荣誉证书至今,从“物玛乡先进个人”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一本本证书承载和凝结了桑巴半个多世纪的光荣与梦想。
而1959年的那个冬天,在露天羊圈里抱着羊腿取暖的小桑巴,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能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
“旧西藏,没有御寒的衣物,冻得整晚整晚睡不着,想的最多的,是还能不能活着见到第二天的太阳?”桑巴给记者倒了一杯酥油茶,讲起了不堪回首的往事。
民主改革前,桑巴一家是色果部落的牧户,承担着繁重的赋税和差役。桑巴说,沉重的差税让全家温饱难继,欠下了巨额债务,万般无奈之下,家里将7岁的桑巴送去当牧工。
“那时候,部落里用石磨磨青稞,最精细的部分是给部落头人和官员们吃的,剩下的给牦牛吃,连牦牛都不吃的才给我们吃,而且从来都吃不饱。”桑巴说。
干活时不能偷懒,更不能犯错。桑巴记得有一天,他实在太累,睡过了头。部落官员将烧着的草绳扔到他的脖子上,从睡梦中被烫醒的他疼得满地打滚,部落头人和官员们却哈哈大笑。
“我清楚地记得,1959年,解放军驾着‘铁牦牛’来救我们了!”桑巴说,那时他坐在山岗上,突然看到远方一辆辆形似“铁牦牛”的军车在草原上奔驰。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某部进军改则,剿匪平叛。
剿匪平叛任务完成后,根据上级指示,解放军留下部分干部,组建了工作队,协助阿里分工委在改则开展民主改革工作,从此,改则的农奴翻身做了主人。
1960年入冬前,工作队给桑巴一家送来了酥油、茶砖、青稞,还有4套崭新的军大衣、军靴、军帽、手套。拿着从来没见过的手套,桑巴鼓捣了半天,惊讶于竟然手指还要穿“衣服”。
“是党给了我新的生命,从那时起,我就想着一定要好好报答党的恩情。”1963年工作组来村里做动员,17岁的桑巴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医疗培训班。1995年,桑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桑巴望了一眼墙上的领袖像,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会继续发挥余热,为老百姓祛除病痛、送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