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城镇挤、农村弱”问题破解在即(2)
良好的教学环境,认真的办学态度,不输于城镇学校的教学质量,让源南学校吸引了不少教师和学生“回流”。如今,源南学校有学生1066人,共27个教学班;小学师生比为13.6∶1,初中师生比为12.1∶1;下辖两所村小和5个教学点,共有学生363人,教师30人。
芦溪县南坑镇妙泉学校有个不一样的办学主题,那就是“劳动教育”。该校副校长曹小淋表示:“我们通过组织师生开荒、整地,在教学楼后开辟了约1100平方米的蔬菜种植基地。一开始家长们都不理解,认为这个和学习无关,后来很多孩子都发生了变化,他们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力,越来越多的家长就让孩子继续留在我们这所乡村学校上学。”
然而,放眼全国,乡村学校“软件升级”的道路仍然严峻。田祖荫说,在2018年申报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344个县中,“有162个县不同程度上存在教师‘有编未补’问题”。
田祖荫表示,有128个县聘任了4.6万名合同制教师和代课教师,未做到编外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有257个县缺少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外语、信息技术教师2.8万名。少数学校女教师比例达到70%,而有的城镇小学女教师占比达到90%。有的地方教师培训力度不大,针对性不强,没有足够的培训经费。
此外,一些地方存在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现象。田祖荫说:“部分地方农村学校教师素质不高,对功能教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意愿不强、使用能力不够、使用率较低。少数学校常规管理不规范,安全管理意识不强,人防、物防、技防等存在漏洞。部分学校没有形成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课程改革能力不足,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部分学校学生学业负担重、肥胖、近视、睡眠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怎么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也提出,到2020年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对此,田祖荫表示:“单从数量上看,现在的占比已过九成,距离国家规划目标已经不远。但从工作任务上看,未通过认定县自然条件、经济水平、教育基础十分薄弱,面临更多困难;近期通过认定县仍有薄弱环节,巩固提高任务较重。”
“教育部严格监测复查已认定县。对2018年以前通过认定的2379个县进行监测复查,约谈水平滑坡较大的10个省份的23个县和所在市两级政府分管负责人、教育局长,以及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管负责人、督导室主任,向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整改通知,督促全面整改。”田祖荫说。
除了部分省份发生了水平滑坡,田祖荫发现,部分地方没有合理布局中小学校建设。在城乡建设中,没有为学校预留足够用地,城市(县城)学位不足问题愈发突出,“大校额”“大班额”问题严重。“部分地方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认识不清,没有重点改造薄弱学校,而是建设少数城镇学校,甚至变相办重点,择校热、负担重等问题没有真正解决。”
田祖荫表示:“下一步,一是加强督政。持续推动地方政府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在发展规划、财政投入、资源配置上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加强控辍保学力度,充分发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二是精准扶持。持续推动各地向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建立监测长效机制,补齐短板,抬高底部,确保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都达到‘20条底线’要求。三是加强师资。推动各地优化师资合理配置,创新编制管理,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四是注重育人。推动各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