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用中国文艺理论解读文艺实践(2)
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界,一些学者照搬照抄西方理论,以复述代替研究,眼中没有中国实际,不研究当下文艺实践中的问题,理论与批评脱节,成为学术时尚的追逐者。这些都不足取。
中国文艺理论生长自中国文艺实践的沃土
张江:包括西方文艺理论在内的外来文艺理论,对中国文艺理论建设当然不乏镜鉴意义,但是这种镜鉴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双向的对话和交流。根本上,还是要在中国文艺实践土壤中,生长起我们自己的文艺理论。
段吉方:无论何种文艺理论,都离不开文艺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土壤和思想空间。文艺理论在与文艺实践构成一系列阐释关系的过程中标识了它的必要性;各种文艺实践也在不断引发文艺理论阐释行动的过程中,彰显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国文艺理论是中国历代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文论家在深入总结中国文艺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充分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美学特征。在漫长的理论探索和美学争鸣中,中国文艺理论形成如形神、神思、风骨、虚实、意境、意象、情采、妙悟等一系列独特的概念、范畴和话语。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艺创作实践,中国文艺理论表现出出色的理论把握能力和思想解析能力,其理论形态和话语体系在具体文艺实践中融合发展。可以说,这种理论生成特征使中国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之间具有天然的阐释互补性。
当然,我们强调中国文艺理论阐释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并不是排斥外国文艺理论的借鉴价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本身也是文艺阐释活动的重要途径。当代中国文艺实践正走向审美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各种门类艺术创作蓬勃发展,各种艺术理念与批评观念层出不穷,迫切需要中国文艺理论进一步更新观念,夯实核心概念,完善话语体系,对多元发展的中国文艺实践不断做出有力阐释,在培根铸魂的道路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砖一瓦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
张江: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是一个宏大命题,需要文艺理论界付出长久而艰辛的努力。需要注意的是,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渐成学界共识,但在推进道路上,大而化之易,具体而微难,空喊口号易,付诸实践难。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建设,除了宏观维度的考量,更迫切需要大功细作,从概念、范畴、术语及具体议题设置等微观层面入手,条分缕析,聚沙成塔,一砖一瓦搭建大厦。
南帆:很长一段时间,文艺理论穿行于学院讲台和专业杂志,显现出必要的学术严谨。但是,作为一种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文艺理论终将与社会、现实、人民、历史、大地这些重要命题产生联系。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从先秦到晚清,先人留下众多文艺经验的精彩总结;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一大批文艺家不仅开创新型现代文艺,而且刷新文艺理论形态。另一方面,近代以来随着“开眼看世界”,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种种理论渐为人知。这一切共同组成当代文艺理论的开阔视野。
文艺理论建设还必须始终感受来自社会、现实、人民、历史、大地的中国经验。文艺理论研究对象通常是作品,例如文学、戏曲、绘画、音乐、电影、电视剧等。相对于社会学或经济学,文艺理论并不直接考察社会现实。然而,这种状况恰恰构成文艺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复杂联系——文艺理论必须从作品内容、艺术形式以及生产机制中发现中国经验的特殊表现,从中聆听时代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