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触动 听习近平亲述成长点滴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5-05 19:13:24
浏览

  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如果把人生比作自然的四季,青春就是最明媚的盛夏时节。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该如何书写青春?

  回溯习近平的青春成长岁月,15岁时来到梁家河插队面临各种挑战,最后当上了大队支部书记;20岁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重担,带领村民建起陕西第一口沼气池;30岁主政一方,当上正定县委书记时依然骑着自行车下乡走访。

  通过习近平的成长点滴,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成长力量。青年习近平的成长典范,正可为当代青年的价值坐标锚定方向。

  小时候就立下“精忠报国”志向 直言“工作很累但很愉快”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五六岁的时候,习近平跟母亲去买岳飞的小人书,“精忠报国”四个字他一直记着,成为一生追求的目标。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

  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文章中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这是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

  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提到,“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在今年习近平首次出访过程中,“70后”的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突然询问习近平一个问题,“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习近平主席的目光沉静而充满力量,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习近平讲道,一个举重运动员,最开始只能举起50公斤的杠铃,经过训练,最后可以举起250公斤。我相信可以通过我的努力、通过全中国13亿多人民勠力同心来担起这副重担,把国家建设好。我有这份自信,中国人民有这份自信。

  青年习近平的家国情怀,为我们诠释了何为矢志不渝、何是坚定信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从很小的时候就在习近平的心中扎根,也在他从政的点滴工作中践行着。

  今年4月, 习近平复信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学生,信中提到,“我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很累,但很愉快。”

  “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 遇事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文章中提到,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在梁家河窑洞里,习近平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当时在习近平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动。书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为了磨炼意志,甚至睡在钉板床上,扎得浑身是血。那时候,习近平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炼,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一到下雨下雪天,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

  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文中,习近平回忆了自己在梁家河时的情况。起初,他干活老想偷懒,工分比妇女还少;后来,他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等考验,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吃苦耐劳的好后生”;4年后,还当上了大队支部书记。

  送习近平上大学时,梁家河村民和习近平的合影(前排中为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