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中生长的智慧 问答自然的呼吸(2)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5-12 11:26:01
浏览

  中国馆风因素处理的另一大特色,是对地道风技术的采用。充分利用浅层土壤的蓄热和保温性能,通过土壤来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夏季对新风降温,冬季对新风加热,过渡季节则直接使用新风。

  和温 建筑的体温,在大自然的温度与人的体温之间。建筑之良善者,和于自然,适于人居。延庆冬冷夏凉,同时夏季仍有一定的隔热要求。为适应这一地域性气候特征,中国馆采取了多种设计手段和技术方式。环抱形的半围合场地布局,减小了建筑的体形系数,适应了冬季的保温要求。

  中国馆又向延庆古代洞窟聚落遗址“古崖居”借鉴学习,采用被动式技术,用覆土将建筑首层埋于土中,减小了建筑与室外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室内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利用覆土厚度和深度提高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以实现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从而达到不同季节室温调节的目的。此外,受传统温室智慧的启发,建筑坡面采用双层幕墙,即选用玻璃和透明膜材组合的围护机构系统,在满足植物光照和通风需求的同时,玻璃和透明膜材之间形成空腔以助于冬季室内保温。

  集水 延庆地处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过渡的地带,同时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夏季受东南暖湿气流的影响,降雨充沛,集中了全年较大部分的降水量。基于夏季雨洪排涝的考虑,中国馆打造了庞大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宏伟的坡屋面实际上是建筑的一个巨型雨水收集装置。雨水自屋面收集后,自然流下进入排水沟,通过排水沟排入天井、梯田。百溪润土,四水归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最终实现了水的回收利用。

土中生长的智慧 问答自然的呼吸

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内景

  生长:在地化育,高度融绿

  中国馆采用半覆土的建筑形式。覆土充分利用了场地的自然微地形,顺势为建筑打造了新的山形水系,使建筑融入场地,如同土地中自然生长出来一般。覆土建筑形式的采用,大幅减少了地下室的挖方量,有利于节约土地。另一方面,由于土的热惰性较大,蓄热能力强,覆土建筑保证了寒冷地区建筑室内的夏季隔热和冬季保温,降低了建筑能耗。此外,覆土建筑还减弱了建筑对周边风速的影响,为场地周边营造了良好舒适的风环境。

  植物景观与建筑以及场地周边要素构成中国盆景式设计,实现场地高度融绿。利用不同厚度的种植基质,提供乔木、灌木、草本等多种种植方案,既丰富了场地的植物多样性,也为开放空间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可能。

土中生长的智慧 问答自然的呼吸

灯光璀璨的中国馆

  开放:步换景移,空间流畅

  除了在建筑技术层面依照绿色建筑理念,采用最新生态建筑技术,中国馆设计还完美体现空间的开放和流畅,在空间使用引导、人员流线组织上充分考虑通达性和高效性。观览流线顺畅,路线设计唯一,观众通过游线导览,即可收获不同的视觉享受和知识盛宴。利用场地高差,引导人流从梯田内侧进入,最后将人引至北侧开阔的妫汭湖畔。这种人员流线设计使参观者和其他使用者能高效便捷地实现对建筑空间的使用,减少了人均时间和人均能耗。

  共享:功能兼容,多元使用

  中国馆设计也充分考虑了世园会展览的后续使用。其灵活的大空间有利于日后其他大型会展的举办。中国馆将成为“北京花展”的主展馆,可举办生态文明高端论坛,也可举办园艺园林创意工坊,传播园艺和园林文化。梯田顶部冬季可加以堆雪,铺设初级雪道,室内可改造为滑雪教室和辅助空间,与冬奥联动。其他特色空间如临湖空间,由于景观视野绝佳,可用来做景观餐饮和特色商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