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以旅行丈量文明 以交往增进共识
以旅行丈量文明 以交往增进共识
■ 社论
以旅行的姿态走进他者文明,像拜访邻居、朋友一样去体会他国的国家精神,是消融陌生感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增进共同体认同的有效途径。
“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中国愿同各国实施亚洲旅游促进计划,为促进亚洲经济发展、增进亚洲人民友谊贡献更大力量”——昨天,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赢得了会场的阵阵掌声。
本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吸引了亚洲47个国家以及区域外其他国家共2000多名代表参加。在这样一个高朋满座、交流互鉴的场合,提出实施“亚洲旅游促进计划”的主张不仅恰逢其时,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丰富多样、历史久远是亚洲文明最突出的特点。550多项世界遗产、近25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亚洲,星罗棋布的文化旅游宝藏吸引着世界各国观光者的目光。柬埔寨吴哥窟、印度泰姬陵、曼谷玉佛寺、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日本清水寺,更有中国的长城、故宫、兵马俑——每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其实也是一次直抵人心的文化对话。
昨天下午“文化旅游与人民交往”分论坛上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亚洲接待入境过夜游客4.3亿人次,约占全球入境过夜游客的三分之一(32.7%)。亚洲的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而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走访名胜古迹,语言、艺术、音乐、美食——当我们置身异国他乡,遇到的一事一物、他国民众的一言一行,都是文化最直接、浅白的表现。
来中国看相声、听评弹、学京剧;去日本观能剧、假面剧;到巴基斯坦听民谣;置身伊朗赏“塔阿齐耶”——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里常常藏着一地文明的密码。
以旅行的姿态走进他者文明,去感受时代在不同国家留下的印记,像拜访邻居、朋友一样去体会他国的国家精神,是消融陌生感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增进命运共同体认同的有效途径。
也因此,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亚洲旅游促进计划,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原则的具象化,也为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可以期望,通过计划的深入实施,地缘、文缘和命运相亲相近的亚洲各国,民间交往会越来越密切。随着相互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开放包容的文明观也将扎根各国民众心底,为塑造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提供坚实的民间基础。
说到底,无论是促进旅游业发展还是举办亚洲美食节,无论是启动经典著作互译还是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本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既是官方的聚会,也是民间的联欢;既有自上而下的积极倡议,也有自下而上的水到渠成。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华夏文化自古便是因交往而兴盛,因互鉴而发展。而自历史深处传承而来的开放与包容,在当代更具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当本已扔进历史故纸堆的“文明冲突论”卷土重来,当民间交流交往的潜能被人为阻隔,当傲慢与偏见进一步发展为拒绝和对抗——亚洲作为多种文明交融的示范区,秉承着充分的文化自信,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迈入发展的新阶段。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本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陆续开展包括亚洲文化嘉年华、文明巡游和美食节在内的110多项相关活动,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八方宾朋在此共赏多元文化之美、共谋文明交流互鉴之道,一起感受“美美与共”的亚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