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数学界的“老顽童”(2)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5-20 09:53:19
浏览

在今天的数学界,吴文俊还被认为是“给别人饭碗的伟大数学家”。正是对数学史的关注,吴文俊开创并引领了上世纪70年代后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局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吴文俊数学史观”。

数学史学家、西北大学教授曲安京至今还记得吴文俊当年的“雪中送炭”:支持高校数学史研究以及建设数学史博士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几个高校数学史学科点在研究经费上遇到困难,吴文俊了解情况后,把自己的科研费用挤出一部分,以合作研究名义分发给每个学位点,后来他又和数学院研究员、数学史家李文林在数学天元基金中给数学史研究争取到一些项目,帮助大家度过了困难时期。

为解决语言和经费问题,吴文俊还从“首届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的奖金中拨出100万元设立了“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用以探明近代数学的源流,支持年轻学者深入研究古代中国与沿丝绸之路国家间数学与天文交流的印迹。

单纯、有点“贪玩”

生活中的吴文俊,常被老伴儿笑称有点“贪玩”,只要觉得好奇,就想试试。与他接触过的人,时至今日仍深刻记得他的乐观豁达和那温暖的笑容、谦逊淡泊的品性。

数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称吴文俊的笑容为“吴氏笑脸”。“很有感染力,吴先生的笑容具有艺术价值。”在席南华看来,这种单纯在今天看来尤为可贵。“当我们感到迷失的时候,可以从吴先生留下的珍贵的数学和精神财富中得到启示。”

那是“文革”前夕,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1+2”的结果,并将论文提交到了当时的中科院数学所,但那时这项工作被认为是“封资修”,是否发表此文引起了激烈争论。

“如果不发表这篇文章,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吴文俊和中科院院士关肇直力排众议,为了让中国数学在国际上占领最高阵地,冒着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的风险,把该研究推荐到《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赶上了“文革”前的最后一期,确保了中国在“1+2”成果的优先权。

吴文俊是个性情中人,喜欢看历史小说,每到一个地方就坐公交车闲逛。有时会在电影院连续看好几部影片,看完后一个人跑去喝咖啡。在网上,吴文俊坐在大象鼻子上和“顽皮”地将蟒蛇缠在脖子上的照片流传甚广,照片中的他开心得像个孩子,那时他已是80多岁。

吴文俊被认为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学家,但他十分谦逊。在一次会议致辞时,吴文俊拿出了写着很多个人与单位名字的两三页纸,一一念出,哪个部门给了他第一笔经费支持、谁帮他安装过计算机、谁帮他换过接线板等等,他都记得。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如今,吴文俊离开我们已有两载,后继者在追忆大师的数学成就之外,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与纯真的个性深深地感染着。

愿做后辈们的“肩膀”

活动当天到场的大多是吴文俊的学生或是曾经得到他帮助的年轻人,如今他们大都成为数学界的“中流砥柱”。

广州大学计算科技研究院名誉院长、中科院院士张景中曾得到过吴文俊的帮助,他很早就到达了会场,静静地看着大屏幕上的照片,细数着数十年来与吴先生相处的点滴。

“1977年,吴先生发表在《中国科学》上的《初中几何问题与机械化证明》这一经典文献吸引我进入数学几何领域学习。”张景中回忆道,“1987年终于有机会当面向吴先生汇报有关数学机械化的报告,他热情的回应给了我极大的前行力量。1988年吴先生亲自起草了长达3页的信,使我有幸赴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作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