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进军本科教育:“强为”不是最优解
交叉学科进军本科教育:“强为”不是最优解
近几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交叉学科专业悄然成为本科专业,交叉学科前置既体现了其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表明社会对于交叉学科人才的需求,已经倒逼高校对人才培养、学科设置进行调整。
■本报记者 袁一雪
社会在进步发展,人类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在提升。正如很多学科知识以前只在大学阶段学习,如今也进入了中小学阶段,以交叉学科设立为本科专业实属正常。这也是高校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进行的探索。
5月18日,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同时举行了校园开放日活动,并各自宣布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消息:清华大学新增了“人工智能学堂班”,首批预计招生30人,北京大学则将在2019级正式设置“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将人工智能作为本科专业,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并非国内首例,在两个月前,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显示天津大学新增了8个本科专业,其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5个新专业均与人工智能领域密切相关。《通知》还称,除了天津大学外,此次在本科阶段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有34家。
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人工智能成为本科专业,折射出交叉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下日益受到重视的现状。金融工程、计量生物、信息系统、生物统计,以及文理交叉、文科和技术结合、艺术和科学结合等形式的交叉学科,也与人工智能学科一样,成为不少高校为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
顺势之为
以北京大学举例,2007年,随着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成立,哲学系、政府管理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在为国家发展研究院)和元培学院走到一起,衍生出“政经哲”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学习哲学、政治学的同时,学习法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学科。而在此之前,元培学院还开设过古生物学专业,整合利用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既有的优质课程资源,建立了独立的培养体系。
2017年,清华大学的科学史专业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该系主任吴国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设置科学史本科计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中国大学体制长期以来过度分科化发展,文理兼通、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一直缺乏制度层面的基础和保障。
“交叉学科专业的兴起,是因为社会与科学发展对一些既有学科提出了交叉融合需求,这些既有学科仅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已经无法解决快速发展的社会与科学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所以就需要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即两个或多个既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刘尧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纵观历史,人类曾为了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将对自然界的认识分割为不同系统,进而让学科划分变得更为精细。但这种分化虽然让每项学科得以深入发展,也同时孤立了自然界的现象,对于其内部联系认识不足。
渐渐的,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学科之间人为树立的壁垒并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于是交叉学科开始兴起。这种综合多学科的研究,在填补了各门学科边缘地带空白的同时,还往往会出现新的科技爆发点。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高校专业划分很细,人才培养与各行业紧密结合,岗位针对性强而专业口径小。1980年,我国高校有1039种本科专业,社会职业种类不过2000种,基本上是一个专业对应两个职业。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高校专业目录经过几次较大规模调整,专业种类数不断缩小,专业口径逐步加宽,增强了毕业生对职业的适应性。”刘尧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