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距离数学强国有多远?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6-04 15:47:57
浏览


 
中国距离数学强国有多远?  
 

中国距离数学强国有多远?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新南楼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田野,给出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之一“BSD猜想”的答案线索,被喻为“中国继陈景润之后最好的工作”;

周向宇,解决了Demailly强开性猜想,提供了“优美的最终完整的解决”;

孙斌勇,完成L-函数特殊值的算术性质“Kazhdan-Mazur非零假设”证明,“使整个领域更加引人注目”;

……

“这些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工作,背后是越来越多中青年数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锋芒。”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如此评价。

在席南华看来,汇人才、聚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中科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中科院数学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数学中心)因此而诞生,数学才俊的涵养沃土因此而孕育。

“卓越”两件事

席南华进入数学院迄今已31年,他对这里的一切了如指掌。

1952年,华罗庚带领一批年轻人建立了中科院数学所。1998年,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期间,数学所、应用数学所等4个研究所合并为数学院。重组后的数学院逐渐成长为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学科分布最全的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一直以来,数学院可谓人才济济、积淀深厚。前有华罗庚、吴文俊、冯康、陈景润、王元、杨乐等数学名宿,后有马志明、郭雷、席南华、袁亚湘、周向宇等数学大家。

2012年,数学院参加有关国际评估时,专家组曾评价:中科院数学院几乎是国际上唯一一个在纯数学和应用数学如此众多的方向上开展研究且做出高质量工作的研究机构。

然而,席南华心里清楚,与国外一流数学科研机构相比,数学院的差距依然明显——研究分散,存在短期行为,原创性成果不够多,没有特别有影响的数学家,等等。

这些差距,随着愈演愈烈的对数学人才的争夺,也变得颇为“刺眼”。国外,欧美国家纷纷建立专业研究机构,投入大量经费支撑数学基础理论与交叉应用研究;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密集建设研究中心,形成一批国际水准的学术团队。

席南华曾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德国波恩马普数学所等世界一流数学研究机构访问交流。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他改变现状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也不乏国际一流的成果,如何在基础科学前沿方向和重大问题上实现重要突破,成为横亘于前的一个急迫命题。

2014年仲夏,中科院启动“率先行动”计划,研究所分类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对数学院来说,缩小差距的机会来了。

聚焦基础前沿,以多学科协同创新为特色,致力于实现重大科学突破、提出重大原创理论、开辟重要学科方向的卓越创新中心,成为与数学院定位匹配度最高的组织模式。

数学中心副主任高小山回忆说:“这一次,我们是站在高原上继续攀登高峰,希望打造一支‘尖刀连’,拿出‘拳头性’成果。”

同年9月4日,数学院召开专题会议,杨乐、陈翰馥、崔俊芝、马志明、严加安、郭雷、席南华等院士,数学院领导以及科研骨干济济一堂。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相当激烈:数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国际趋势是什么;卓越中心怎么建,应该选择哪些学科进入;如何吸引并留住杰出人才……